遼寧戲曲選新苗拆門檻、敞大門、廣撒帖——讓“素人”盛放成朵朵“小梅花”

“小梅花”們和梅花獎得主馬佳共唱的《梨花頌》,贏得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掌聲和喝彩聲。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吳丹
核心提示
勾畫油彩,吊眉勒頭,萌態十足的娃娃臉瞬間變得神采奕奕……4月20日一早,阜新煤礦工人文化宮后臺便擠滿了戲曲娃娃。“想到要跟偶像同臺表演,心就激動得怦怦跳。”10歲的“素人”選手郭銘玉說。
這是由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阜新市委宣傳部、省戲劇家協會主辦的第29屆遼寧戲曲小梅花薈萃展演,以“童心傳薪火,梅香滿遼沈”為主題。“不拘一格”是本屆展演的一大特色,不必通過層層組織篩選即可自由報名參賽,讓更多“素人”選手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開放報名通道后,共征集上來117個作品,47個為自薦,其中有14位業余組“素人”最終獲得“小梅花”稱號。
降低門檻,敞開大門——
只要有熱情,“素人”也可來報名
3月24日,本屆“小梅花”推優選拔活動甫一啟動,省劇協的電話便被打爆,“孩子剛跟老師學了一年,可以以個人身份報名嗎?”得到肯定的答復,家長的聲調都興奮得拔高了幾分,“太好了,機會難得,讓孩子去省賽上闖蕩闖蕩。”
作為我省一項重要文化品牌,“小梅花”推優活動走過了28年,旨在傳承戲曲藝術,促進美育教育。本屆可謂花樣翻新、創意十足——首次省市聯辦,將“擂臺”搬到了省城以外的城市;首次向社會開放個人報名通道,打破了以往主要通過各地劇協和專業院校選送的傳統機制;擯棄了視頻推優的普遍做法,首次采用“現場評審+展演”雙軌制,由國家級戲曲名家組成的高規格評審團對參選作品進行兩輪遴選,邊比賽邊點評;首次以室外廣場和室內場景化舞臺結合的方式展演,增強了互動感和體驗感。種種新舉都是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擴大活動覆蓋面和影響力,以名家的帶動效應促進戲曲的傳承發展。
“為鼓勵大眾參與,本屆推優活動不設定報名數量要求。”《關于開展2025年度遼寧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展演推優活動的通知》上特別標注了這一條,而且允許自薦報名。省劇協甚至把通知廣泛發布在各市戲曲愛好者的微信群,可謂遍撒“英雄帖”。“妹妹,屬于你的機會來了!你就唱最拿手的《謝瑤環》!”從事音樂藝術的郭洺金偶然在沈陽一個戲迷群里發現了省劇協的通知,注意到報名新規則,馬上樂顛顛地跑去告訴妹妹郭銘玉。郭銘玉是遼沈一校三年級的學生,在興趣班學評劇一年多,未曾正式登臺參加過戲曲表演。在姐姐的鼓勵下,她帶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參賽了。
報名的踴躍程度讓人驚嘆,僅僅半個月,省劇協就收到117個作品的申報材料,包括京劇、評劇、昆曲、黃梅戲等多個戲曲種類,總數比上一屆翻了一倍多。選手中最小的6歲,最大的16歲。“我們這么做,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現人才、推出人才。”省劇協秘書長劉振國表示。
即演即評,不怕亮丑不怕批——
“名家請進來,孩子走出去”
經過專家組初選,50個作品進入復評。4月19日,這50個孩子集聚阜新,拿出最飽滿的狀態參與角逐。而讓他們驚喜的是,臺下評審席上坐著的都是戲曲界的大家——馮玉萍、劇文林、李東風、馬佳、郝士超……既有中國戲劇梅花獎“三度梅”得主,也有號稱“當今中國青年第一武生”的藝術家。高水平專家的集體坐鎮,讓現場星光熠熠。孩子們摩拳擦掌,恨不得把一身本事都亮出來。
“姐,評審老師夸我唱得不錯。”郭銘玉比賽后興沖沖地奔向姐姐。“雖是作為‘素人’選手第一次參賽,妹妹一點兒不怯場,在專家指導下表現力也有了很大提升。”郭洺金很是欣慰。
每看完一個作品,評審組即當場給予中肯的點評。“小姑娘扮相好,嗓子也好,臺上偶有閃失也是正常的。”面對因失誤差點兒哭鼻子的“素人”小選手,梅花獎獲得者、黑龍江省京劇院院長馬佳說。“把名家請進來,是為了將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去。我們不怕亮丑,受到批評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省劇協相關負責人如此解讀現場專家點評的意義。
每每看到一個好苗子,評審們就禁不住喜上眉梢。那份驚喜,是對中國戲曲后繼有人的篤定。復評現場,沈陽12歲選手張祖瑞以利落的身段表演了《林沖夜奔》,同樣以《林沖夜奔》作為拿手好戲、一舉獲得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一名的“大武生”郝士超在評審席看得心花怒放。劉振國注意到了他的表情,趁比賽休息間隙把張祖瑞拉到了郝士超面前,這一舉動不僅圓了小選手與偶像相見的夢想,更促成了手把手面對面的悉心指導。
大小“梅花”共舞——
以創新思維推動戲曲傳幫帶
4月20日的展演暨頒獎活動,處處溢滿馨香。舞臺上梅花簇簇,“大梅花”與“小梅花”們共舞,體現了傳承之意。導演組對進入復評的50個節目進行了重新編排,讓選手們都有上臺亮相的機會。
當京歌的旋律響起,臺側,鐵嶺圣慧少兒京劇班76歲戲曲老師姚庭儒望著正展示腿功、毯子功的15個京劇娃娃,激動不已。“那天刷朋友圈看到了通知,趕緊給孩子們報了名,沒想到竟然一鳴驚人,我們這個節目是‘素人’選手最多、得到的歡呼聲也最熱烈的。搞了一輩子京劇表演和教學,最欣慰的莫過于看到孩子們的進步。”姚庭儒說。
“戲曲最重要的是精氣神。孩子跟老師一樣把眼珠瞪起來,把嗓子打開,尤其注意腳底下翻身和耍槍的時候要穩。”上臺前,評劇表演藝術家宮靜一個勁兒地叮囑7歲的張笑婉。此番,她攜手三個學生表演《穆桂英掛帥》,雖然已經77歲,她跑起圓場依舊身輕如燕,耍起花槍威武帥氣。沉穩的表現給孩子們也吃了一顆定心丸,學生們無一出差錯,完美完成了表演。“這些是從三四歲開始跟著我學的,我的信念是活到老、教到老、唱到老,為評劇奮斗終生。”
作為專業組的代表,沈陽師范大學附屬藝術學校的學生們表演的戲曲聯唱《梅花朵朵戲韻揚》將現場氣氛推入新的高潮。他們以拿捏到位的情感表達、婉轉動聽的唱腔和精妙的表演,展現了超群實力。
本次活動不僅注重戲曲技藝的傳承,更強調藝術創新與開拓精神,推動傳統戲曲與現代審美的融合,讓青少年在參與中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同時為遼寧文化品牌建設注入蓬勃活力。總導演邵迎華表示,活動以全民參與、互動創演為特色,旨在打破圈層壁壘,為廣大戲曲愛好者搭建一個開放而多元的交流平臺,既為傳承與傳播戲曲藝術開辟新的賽道,也充分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下的創造力與感染力。
“遼寧的這屆小梅花推優很有特色,平臺很高,邀請了很多全國知名的藝術家到阜新,邊賽邊評的賽制對選手來說是一個學習提升的絕佳機會。戲曲年輕化是一個趨勢,從娃娃抓起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創新思維,我覺得這類活動可以一年不只搞一次,讓更多的孩子能夠融入進來。”馬佳高度評價本屆活動。
“自古人生于世,須有一技之能。我輩既務斯業,便當專心用功。”展演尾聲,小演員們手持梅花,高聲吶喊。臺下的名家、老師和家長們都濕潤了眼眶。古老的戲曲正在一代代戲曲人的呵護和傳承下,生出新的花蕊。
責編:楊金鳳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