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子溝村四季有果收入“不斷流”
本報記者 李越
4月27日4時,阜新市太平區水泉鎮塔子溝村的16棟村集體大棚里已經熱鬧起來。村民三三兩兩地鉆進大棚里忙活,將成熟的草莓、西紅柿打包,給生長中的果蔬掐尖打杈……大家分工明確、動作熟練,天還沒大亮,大棚里當天的農活兒已接近尾聲。
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白雪冰的手機響起,他與對方簡短交流后,指揮村民將打包好的西紅柿運到大棚外。原來,采購商已經到村口了。
如此忙碌且充實的場景,每天天明時分都會在塔子溝村的大棚里上演。“自從咱村建起大棚,搞起了果蔬種植,大伙兒就捧上了‘金飯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董李擦去額間的汗珠,開心溢于言表。
過去的塔子溝村可不是這個樣,土地瘠薄,農民靠種玉米大田過活;看天吃飯,十年九旱,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缺少“來錢道兒”,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打工,村里越發沒有生機和活力。直到退伍后的白雪冰返鄉,帶領村民發展設施農業,塔子溝村才迎來轉機。
“我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對家鄉有感情,不想看著大伙兒受窮。”白雪冰說,要將村民都“鏈”到增收的產業鏈上,設施農業是個理想的選擇。于是,他牽頭帶領村民成立了塔子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利用村里集中連片的土地建起16棟大棚,種植多個品類的水果和蔬菜。
為避免作物扎堆成熟導致銷售不暢、價格下跌,合作社采取錯峰種植的方式,四季有果,讓村集體收入“不斷流”。
“每個大棚定植時間不同,正好能錯峰收獲,啥時候來都有果。”白雪冰用1號棚舉例,“去年8月種草莓,今年1月成熟,能賣到5月份。之后種西紅柿,下茬再種豆角……14個月的時間里,可產三茬作物,總收入保守估計有10萬元,村集體的腰包越來越鼓。”
大棚生“金”的同時,也給村民創造了就業崗位,讓大家有了打工收入。董李說,在大棚里干活,四季有收入,守在家門口,村民一年到頭都有錢賺。還有部分頭腦靈光的村民,將目光鎖定在銷售端。比如村民馬慶振搞起了果蔬批發,不僅讓大棚里的產出能更快“消化”,也增加了經營性收入。
責編:楊金鳳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