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上長出“綠色蠶房”
本報記者 張銘哲
黑色的地膜下,剛扦插不久的蒿柳苗已冒出新芽。在位于彰武縣大德鎮韓家村的蒿柳養蠶試驗田中,蒿柳已扎根,點點新綠不僅能固沙,還能幫蠶寶寶“安家”。
“別看現在蒿柳苗不大,它長得快著呢。照目前來看,8月份就能放蠶,9月能見收益,這片沙地將變成‘綠色蠶房’!”彰武草原生態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廣宇興奮地說。
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的彰武,生來與風沙相伴。如何因地制宜治沙,且提高沙地上的產出,是彰武人一直探索的課題。近年來,雖然通過玉米單產提升工程、保護性耕作、麥豆輪作等蹚出了“綠富同興”的路子,但彰武人并不滿足,仍在持續探索新門道。蒿柳養蠶,就是今年的新實踐。
為啥選這種方式?蔡廣宇表示,要實現一地雙收。蒿柳耐旱且根系發達,一直是防風固沙的“先鋒樹種”。種植蒿柳,本身就有生態賬可算。而在蒿柳上養蠶,更可疊加獲得經濟收益。
“蒿柳養蠶周期短、見效快、效益好。按現在的行情,一畝地產出的蠶繭少說能賣2000元。而且每年修剪下來的柳條加工后也能賣錢,咋算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蔡廣宇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賬。
為盡可能實現效益最大化,蔡廣宇在今年的試驗田中,試水種植了8個蒿柳品種,有中葉的、大葉的,有含糖量高的、有蛋白質足的。他說:“不同品種的蒿柳,在彰武的適應性不同,能提供給蠶寶寶的營養成分也不一樣。我們要通過對比試驗,看哪些品種適應這方水土,同時適合蠶寶寶的‘胃口’。”
蒿柳養蠶既能固沙又能增收的消息很快傳開,附近村民坐不住了,紛紛趕到試驗田。“祖祖輩輩在這沙地上討生活,一直想著咋能鼓起腰包。”韓家村村民文志新說,“我今年要好好觀察這蒿柳養蠶的門道,若是收成理想,明年也跟著干。”
“搞試驗田的目的,就是做給百姓看、帶著百姓干。”彰武縣草原示范區管委會生態恢復部部長李全說,希望通過示范引領,讓廣大農戶了解蒿柳養蠶,在未來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責編:曹思洋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