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地是個慢功夫 地肥了才能多打糧
隋成峰 本報記者 李曼
在東港市黃土坎鎮黃土坎村,種糧大戶王政武的眾發水稻種植合作社里,4000余畝水稻田在去年得到了一次特殊的滋養——全部拋施了自制的堆漚肥。這個決定,對于曾經完全依賴化肥的王政武來說是個挑戰。
農家肥雖制作簡單,但比不上化肥來得便捷。然而,隨著種植年限的增長,王政武逐漸發現土地不對勁了,似乎變得越來越疲憊,保水保肥能力大不如前。了解到農家肥不僅能夠為土壤提供豐富的養分,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續性,種糧多年的王政武決定開始堆漚肥。
王政武算了一筆賬,原來每畝地得撒180元的化肥,自制堆漚肥每畝地的成本大約是70元,撒上堆漚肥后,每畝地可少撒20元化肥,再算上人工成本、機械成本與政府補貼,成本基本持平。雖然短時間看不到增產效果,但王政武依然信心滿滿:“養地是個慢功夫,今年還得多漚些肥,地養肥了,才能多打糧、打好糧。”
農家糞和粉碎秸稈等經過高溫堆漚腐熟的有機肥料叫堆漚肥,也是秸稈無害化處理和肥料化利用的重要途徑,具有取料廣泛、操作簡單及肥效期長、含量豐富等特點。其生產流程也簡便易行,把收集的雞糞、牛糞、豬糞等加入稻殼或粉碎的玉米秸稈,堆放在防滲膜上,混拌均勻堆成堆,用黏土或農膜覆蓋,定期翻堆、覆膜,控制好溫度,一般一個月即可腐熟成肥。
在孤山鎮東大于村東興家庭農場,撒糞車正搭配鏟車往水稻田里均勻拋撒堆漚肥。農場負責人于效東說,農場種植的1700畝水稻從去年開始使用堆漚肥,土壤明顯疏松,秧苗分蘗早還抗倒伏,稻米口感更綿軟。
據科研單位布設的20個效果監測點測算,使用堆漚肥后,水稻平均每畝增產16.6公斤,折合收購價43.16元;加上每畝節省肥料2公斤,折合7.5元,每畝可節本增效50.66元。
堆漚肥不僅解決了種植戶養土的問題,還解決了養殖戶畜禽糞便難處理的問題。“頭些年俺都叫這遭人嫌的雞糞愁死了。白送都沒人要,東堆西倒的,把人熏得離老遠就跑,就連跟前人看俺們的眼神都不對勁。前年有了這肥廠,人家把車懟在出糞口,雞糞直接上車拉到廠里加工成肥料,一年光清雞糞就省了一萬六七千……”落戶東港市新農鎮石固村十多年的丹東市金祺禽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張鑫磊指著裝上車的雞糞說。
地處菩薩廟鎮上川村的丹東樂農有機肥有限公司,去年收集、加工附近一家養殖場60多萬只肉雞產生的5萬多噸糞污,堆漚轉化有機肥近1.5萬噸,施用于周邊鄉鎮3萬多畝高標準農田。
據東港市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土肥部部長唐麗麗介紹,畜禽糞污就近消納、就近還田,改善了土壤質量,減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畜禽糞污處理投入,提高了糞污綜合利用率,解決了過去糞污亂堆、亂排、亂放的污染問題,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近年來,東港市以綠色種養循環農業項目為牽動,積極與沈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大力實施畜禽糞污和玉米秸稈、草莓秧蔓、蘑菇菌渣等廢棄物收集、堆漚、轉化還田。通過水稻、草莓、藍莓等種植大戶示范帶動,形成“政府引導、主體執行、農民參與”的多元格局,推廣“養殖場(戶)+有機肥生產企業+轉運還田”“養殖場(戶)+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轉運還田”的水稻、草莓、藍莓運行模式,逐步推動全域綠色種養循環農業。
2023年,東港市開始水稻糞肥還田一體化綠色循環種養項目初試。2024年,在全市15個鄉鎮、街道、農場的70家水稻合作社、家庭農場的9.5萬畝水稻、1500畝草莓藍莓設施基地示范推廣,引發全市養殖戶、種糧大戶、種養合作社、家庭農場踴躍效仿,一些社會資本也競相投入。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東港市僅樂農、眾惠、施澤豐等4家有機肥生產企業就收集糞污18萬噸,堆漚有機肥10.5萬噸,還田面積24萬畝,以往的“生態包袱”正逐步轉化成“綠色財富”。
責編:曹思洋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