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瞄準700億
本報訊 記者陶陽 金曉玲報道 研發工業制造、醫療輔助、全人形等智能機器人;發展智能頭盔、智能眼鏡、高性能傳感器;謀劃落地智慧公交、無人接駁、無人清掃等智能網聯“車路云一體化”應用示范場景……記者近日從沈陽市政府獲悉,《沈陽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日前出臺,沈陽市將全力突破關鍵技術、拓展應用場景,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到2027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預計達到700億元。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沈陽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出推動形成“2+3+N”產業體系。其中,“2”是重點發展智能機器人和智能裝備,“3”是優先培育智能運載工具、智能移動終端、智能芯片方向,“N”是以醫療健康、數字教育、文化旅游、交通運輸、商貿流通、生態農業、城市治理、政務服務等為重點行業領域。
科技創新是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關鍵所在。沈陽市計劃建成15家人工智能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新增20家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新載體,在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智能芯片等領域,突破復雜場景智能感知與協同、路線自主導航、行駛環境感知、神經網絡處理系統等關鍵技術,形成全國領先的細分領域優勢。
同時,以“人工智能+”形成500個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打造60個示范場景,在重點領域(行業)形成應用示范。包括開發建設面向沈陽都市圈的“人工智能+低空”智能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圍繞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生產制造等關鍵環節應用行業模型;提升國家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智能化水平,打造“數字班列”品牌等。
如何擴大人工智能產業規模,賦能傳統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發展?沈陽市將通過加快提升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系統集成產能,推進大型透平壓縮機等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制造能力。同時,加快引進智能傳感器和智能終端企業,全力推動重大項目建成投產。計劃到2027年,培育200家人工智能領域規模以上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東北地區重要的數字經濟樞紐,沈陽市的算力基礎設施將成為智能產業體系的核心引擎。為滿足算力需求,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沈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今年5月將完成三期擴容項目,總算力將達450P。
責編:周藝凝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