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新質生產力激活老工業基地“智變”
(北國網訊 記者周藝凝)黃海之濱,浪潮涌動。作為東北振興的“橋頭堡”,大連正以時不我待的奮進姿態,在新時代的征程中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為筆觸,奮力書寫全面振興的嶄新答卷。

2025年一季度,大連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全市經濟實現“開門紅”。工業生產回升向好,新動能不斷壯大。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9%,比1—2月份提高3.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3.7個百分點。從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1%;股份制企業增長15.5%,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1.5%;私營企業增長8.4%。從主要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同比下降6.3%,制造業增長10.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0.8%。從重點行業看,裝備制造業增長18.4%,其中鐵路船舶行業增長51.4%,電子行業增長29.4%,汽車制造業增長23.9%;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7.6%,連續23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增長98.4%,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48.6%,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19.2%,醫藥制造業增長13.5%。從產品產量看,發電機組、民用鋼質船舶、集成電路圓片、聚酯、汽車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82.8%、248.2%、94.5%、74.8%、45.9%。
未來,大連將持續狠抓新質生產力,在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上下功夫,圍繞“上天、馳地、下海”等智能制造發展方向,推動低空經濟、氫能汽車、高速船舶等產業發展。
領航云端 撬動智能航空新勢能
低空經濟是當前全球競逐的新興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大連作為老工業基地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具備發展低空經濟的良好條件。
今年1月,首屆大連低空經濟大會成功召開,新增與低空經濟相關的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企業25家,產業規模達到40億元,落地應用場景40個以上。

3月30日上午,一架直升機從大連東港旅游度假區騰空而起,穿越蔚藍海域,直達自然風光旖旎、海產豐富的長海縣海洋島。這是繼東港—獐子島航線直升機載客試飛、大連國際機場—長海機場航線直升機載客試飛后大連開通的第3條陸島直升機觀光運輸航線。這一跨海航線單程僅需45分鐘,旅客可縱覽長山群島的絕美海岸線,感受大連獨特的山海風光與城市魅力。“坐在上面的感覺很平穩,還能從空中俯瞰大連,城市的脈絡、曲折的海岸線都一覽無余,很震撼。”試飛乘客李密說。據本次試飛活動負責人王偉介紹,新航線的開通縮短了市區與海島的時空距離,將為商務出行、旅游度假、探親訪友,以及應急救援等提供交通新途徑。
4月14日,大連市沙河口區在全市范圍內率先完成共享無人機柜試點投放工作,全市首批共享無人機柜亮相。這標志著該區在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創新實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也為大連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動動手指,掃個碼,就可以租賃無人機為旅行記錄美好瞬間,這種全新的旅游體驗既有趣又便捷,為我的旅程增添了許多驚喜。"來連旅游的王怡然在星海廣場游玩時成為共享無人機首次投放的首批體驗者。試點投放現場的工作人員介紹:“過去,游客想要航拍星海灣美景,存在視角單一、自帶設備不便等問題。如今,通過掃碼開柜,即可實現無人機即取即用,極大提升了游客的使用便捷性和體驗感。”
氫能驅動 打造綠色交通新引擎
氫能產業的布局彰顯著大連的綠色雄心,不僅刷新了產業形態,更讓城市發展底色愈發清新。目前,大連市氫能協會有會員企業64家,2024年產值達120億元,同比增長近10%,呈現較快增長態勢。

依托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技術積淀,2月24日,大連市重點項目——大連融科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及產業孵化平臺在英歌石科學城舉行開工儀式。該項目是英歌石科學城開城以來在“科研+產業”雙向布局中首個落地開工的產業項目,將打造“技術研發-工程實證-產業孵化”全鏈條創新生態體系,引領新型儲能向高端化、多元化、綠色化發展,助力構建具有遼寧、大連特色優勢的現代儲能產業體系,為國家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以及“雙碳”戰略實施注入強勁的“大連動能”。
4月15日,大連檢驗檢測認證集團舉行國產首臺直管結構70兆帕壓縮氫氣加氣機檢定裝置驗收暨新品發布會,該設備經國內權威機構檢測,解決了當前70兆帕壓縮氫氣加氣機無法進行溯源的問題,進一步規范了加氫站的合規運營,確保氫氣貿易結算的公平公正,為綠色氫能、低碳減排等新興領域提供精準的計量技術支撐。這項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成果,標志著我國在氫能計量領域取得里程碑突破,為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關鍵性技術支撐。
向海圖強 開創海洋裝備新高地
作為中國船舶工業的重要基地,大連市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堅持把壯大產業作為發展海洋經濟的主要陣地,加快建設具有大連特色優勢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筑牢海洋經濟發展根基,鍛造現代海洋城市發展強引擎。
1月8日,大連船舶重工LNG雙燃料1.6萬標箱集裝箱船“卡梅拉”輪開年首次交船,為新的一年開好頭、起好步。該船總長約366米,型寬51米,型深30.2米,設計吃水14.5米,結構吃水達到17米。可運載16044個標準集裝箱,可裝載1800箱冷藏集裝箱。同時擁有加強消防、一人駕駛等船級符號,最大程度保障船舶的綠色節能環保和運營的安全性、經濟性。配備雙燃料主機、發電機和鍋爐,前后雙島式布置,適合于無限航區航行,滿足最新的規范規則要求和各種污染氣體排放標準。該船的成功交付,進一步提升了大連造船在大型集裝箱船領域的市場地位和品牌效應,鞏固了大連造船與世界主流班輪公司的緊密合作,為中國船舶自主品牌在國際上發揮引領作用提供了堅實支撐。

碼頭船舶整齊排列,掀起春日大干熱潮。一季度,恒力重工“海洋工廠”生產效率不斷提高,“未來工廠”建設加速推進,生產現場熱度拉滿,捷報頻傳,接續實現4船鋪底、3船下水、1船試航、1船交付的繁忙景象。目前,3號舾裝碼頭30.6萬噸VLCC首制船已進入試航前最后沖刺階段;1號船臺18.1萬載重噸散貨船首制船主船體成形;1號船塢新建1000噸龍門吊正全力沖刺竣工驗收目標;在發動機總裝車間,6臺船用發動機緊密排列,同步裝配,一批批成品發動機整裝待發……恒力重工各生產板塊和業務單元協同發力、齊頭并進。
此外,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二氧化碳運輸船、單艙世界最大1.3萬立方米B型LNG(液化天然氣)燃料艙、國內首臺中速大功率氨燃料發動機、全球最大2.4萬標準箱甲醇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用曲軸、國內首臺甲醇雙燃料低速柴油機等一批高技術船舶和船舶配套產品成功交付,船舶設計軟件、海洋大數據等領域核心技術實現突破,遨海科技第四代海上通信系統技術打破國外壟斷……這是大連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生動縮影,正成為這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大連以創新為帆、以轉型為槳,在振興發展的航程中破浪前行,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在振興發展的征途上闊步前行,詮釋著新時代東北振興的深刻內涵。
校對:張勇
責編:曹思洋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