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上學 煩躁易怒 沉迷網絡 孩子的反常其實是求救信號

遼寧(大連)12355青少年服務臺組織專家志愿者到西崗區水仙小學開展“青心護航”健康守護系列活動,運用心理行為訓練技術,激發學生積極健康情緒。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數據來源:遼寧(大連)12355青少年服務臺(2021年6月至今來詢統計數據) 制表 隋文鋒
本報見習記者 智曼卿 本報記者 崔振波 許蔚冰
引子
開學以來,遼寧(大連)12355青少年服務臺共接到熱線1200余通,較上月來電咨詢量環比翻一番,其中50%來電為中小學學生家長。咨詢問題集中在孩子出現學業困難、情緒波動大、沉迷網絡甚至厭學等方面。不少家長擔心“孩子是不是出現了問題”。孩子到底怎么了?這些情緒、行為是否正常?家長是否應該采取必要的措施?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情緒問題不是洪水猛獸需要專業干預
晚飯后,初二學生李浩剛要坐在客廳看兩眼電視,正在收拾飯桌的母親姜敏立刻說:“還看電視!你自己不知道著急???考這么點分,還不去做題!”李浩仿佛沒聽見母親的話,自顧自按開電視遙控器,坐在沙發上。姜敏立刻氣不打一處來,上前一把奪過遙控器,關掉電視。“你忘了上學期你數學才考82分了嗎?就這成績還想上重點啊……”姜敏還沒說完,“嘩啦”一聲,李浩一下子掀翻了茶幾上的水果和玻璃杯,雙拳抵在太陽穴,臉頰泛紅地喊著:“就不寫!就不寫!就不寫!?。。。?!”看到孩子的過激反應,一旁的姜敏呆住了,不敢再多說,默默收拾地上的東西。
姜敏和愛人對孩子期待很高,希望他考入重點高中,還在兒子書桌擺上“985倒計時”。初二上學期家長會后,班主任張老師發現李浩有些變化:從前主動擦黑板的他,現在躲著值日生工作;不像以前那么愿意和老師、同學說話;數學作業上的解題步驟開始潦草。
在李浩“爆發”后不久,母親帶著他來到撫順市第五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李志宏看完李浩的心理測評報告,對姜敏說:“各項檢查都沒什么問題,應該是高壓下的情緒過載。”姜敏追問:“要不要開藥?”“孩子又沒得病,吃什么藥呢。”李志宏說。
“很多孩子的‘反常’,本質是情緒找不到出口的求救信號。”李志宏在給姜敏的建議里寫下,“試試讓他做一件‘無目的’的事——比如射箭,重點不是射中靶心,而是感受拉弓時的呼吸。”
改變從一次射箭館里的體驗課開始。李浩第一次摸到弓箭時,指尖在弓把上停頓了3秒。教練注意到他拉弓時肩膀僵硬如鐵板:“想象你在拉一朵云,太用力云會碎,太松云會飄走。”當第一支箭“噗”地扎在離靶心半米遠的地方,李浩笑著說:“原來可以不用十環。”
“情緒問題不是洪水猛獸,而是成長的‘天氣變化’。”在撫順市第五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負責人張晨總會向家長強調兩個核心觀點:首先心理疾病診斷有嚴格“標尺”,要通過正規科學的檢查才可以確認;其次情緒問題也需要專業干預,尋找到產生情緒問題的根源從而及時調整。
困住他們的大多是“成長的煩惱”
半個多月前一個周五的傍晚,表情木然的高一學生小林和面露焦急的母親馬女士,走進了遼寧(大連)12355青少年服務臺心理咨詢專家、大連市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谷力群教授的“谷潤芳華”學生生涯工作室。
小林來自大連一所“小重點”高中。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小林好幾門功課分數“不及格”,這讓小學、初中一直在班級名列前茅的他接受不了。3月份開學后,小林先是隔三岔五“請病假”,最近兩周,每天在家抱著手機打游戲。為此,他和父母多次發生爭吵。
“老師,我一想到上學就感到累。”小林說著,低下了頭。“那你真想放棄嗎?”谷力群問。小林沉思片刻,說:“當然不想放棄。我只是想先休息一下。”
谷力群介紹,小林之所以會出現厭學行為主要是因為“心理能量耗竭”所致。“心理能量耗竭”是指個體因長期的心理資源消耗(如長期的保持優異的學習成績),導致身心疲憊、動力下降的一種狀態,會影響學習和生活效率、家庭和人際關系,不及時調整會引發心理或生理問題。
除了學習問題,人際關系也是導致很多青少年情緒、行為“反常”的重要因素。遼寧(大連)12355青少年服務臺日前就接到一個外地初三女孩小敏的咨詢電話。
“我唯一的好朋友娜娜開學后不和我一起吃午飯了。我覺得在學校特別孤單。”小敏的聲音聽上去很低落,接線的心理咨詢師徐昆問她發生了什么事。小敏說:“寒假時,娜娜約我到外面吃麻辣拌。我倆到店里剛坐下,我媽就進來了,還非要塞給我們兩個剝了皮的熟雞蛋。我感覺娜娜當時的眼神是嫌棄的。后來,她就不怎么愛和我在一起了。”“你不會和娜娜解釋一下,或者找別的同學一起吃飯嗎?”徐昆輕聲說。“我不知道怎么說,再說別的同學也有自己的好朋友……”小敏在電話中囁嚅著。
在每年接受200名左右青少年咨詢的谷力群教授看來,孩子們看上去“敏感脆弱的玻璃心”,實際上是因為對自己的價值觀、興趣愛好、目標和意義等,沒有構建起穩定的認同和理解,一旦受到環境和周圍人的影響,情緒和行為極易波動;或是缺乏“人際交往的社會化練習”,不知道怎么和同齡人、父母表達自己的訴求。
“孩子成長需要‘試錯’,我們常做的,是調整父母的認知,讓父母等等孩子,允許孩子慢慢成長,幫助他們度過這個人生的重要階段。”谷力群表示。
既不輕易貼“病”的標簽也不漠視“痛”的存在
由共青團大連市委員會主辦的遼寧(大連)12355青少年服務臺,是東北地區唯一的全國12355區域中心服務臺。自2021年智慧化平臺建成以來,該臺接處熱線電話、網絡咨詢共45882件,其中與初、高中學生群體有關的來電占75%,顯示出青春期年齡段的孩子在情緒或行為波動方面表現明顯。
本溪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負責人張欣和本溪市關工委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辦公室主任李雪芹分別對本溪市青春期學生群體的情緒和行為進行了長期觀察監測,發現導致孩子行為、情緒激烈變化的原因,與青春期大腦邊緣系統發育不成熟有很大關系。青春期的行為情緒變化,本質是身體、大腦、認知、社會角色在短時間內經歷“跨越式發展”時的系統性調試,比如性激素(如睪酮、雌激素)分泌激增,會直接影響情緒調節中樞,大腦發育不均衡,邊緣系統(情緒中心)發育早于前額葉皮層(理性控制區),會導致沖動控制弱、風險感知低。
對于青春期孩子在情緒或行為上出現波動的現象,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滑翔院區心理門診主任、副教授彭淼表示,孩子情緒或行為上出現波動是表面現象,也是正?,F象,如果通過溝通無法產生積極效果,就需要向專業人員進行咨詢。至于是否需要向專業人員咨詢取決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社會功能有沒有受到損害,這里有幾個判斷標準,具體表現為孩子是否失眠、頭暈頭痛、生理功能紊亂、嚴重的軀體不適、拒絕上學、人際交往遇到困難等,這些都是精神不健康狀態的前兆。為了避免孩子出現精神不健康狀態,父母的教育方式就要有所調整,對孩子的需求不能敷衍了事。
在張晨等心理科醫生看來,真正的醫者,既不輕易給青少年貼“病”的標簽,也不應漠視“痛”的存在。張晨說,醫生、心理咨詢師、學校、家庭的合力,不是一定要給孩子“治病”,而是“搭起一座橋”——讓孩子知道,當情緒迷路時,總有人愿意陪他找到出口。
?。ū疚乃婕暗奈闯赡耆司鶠榛?/p>
責編:閆尚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