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更肥沃 玉米產量才會更高
本報記者 王曉波
“咱合作社種植玉米2萬余畝,已開展保護性耕作5年,此前應用的二比空、大壟雙行等耕作模式增產效果比較明顯,這次來看看還有沒有更好的模式。”春耕生產前,鐵嶺市昌圖縣陽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忠華早早就來到清河區張相鎮十八道崗子村,對當天要舉行的全省2025年保護性耕作暨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鐵嶺片區)現場演示會充滿期待。
據了解,今年,我省計劃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1370萬畝,其中鐵嶺240萬畝。這種以作物秸稈覆蓋還田、免耕少耕播種為主的耕作技術在鐵嶺實施5年,已成為玉米播種的主要模式。
演示會并沒讓李忠華失望,站在堆滿秸稈的田間,他見識到了一種全新的保護性耕作模式。“這片土地共計3000余畝,是清河區與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二九一分公司合力打造的示范區,展示的是秸稈全量還田耙混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這個新模式已成功入選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應用典型案例。”清河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范永向圍觀的農民介紹,這種模式主要包括4項作業流程:秋收后或春季深松整地,打破土壤的板結層;春播前,把秸稈混拌到土壤里并平整土地;之后,平作播種;播后壓實土壤。
“這種模式有什么特點?”“作業時需要注意什么?”聽說要推廣全新的保護性耕作模式,圍觀的農民紛紛發問。“與秸稈在田間簡單堆放的模式不同,它最獨特的地方就是春播前翻地混拌秸稈,讓土壤充分吸收養分。在平作播種后,再對壟體進行壓實,用于保持土壤水分。”范永和清河區特聘農業專家陳國建一一回答大家的問題。
為了讓大家看到田間具體操作過程,一臺深松聯合整地機轟鳴著駛入田間,巨大的犁鏵深入土地,將板結的土壤翻開。隨后,一臺高速滅茬耙快速跟進,寬大的耙齒高速轉動,把秸稈切碎并與土壤均勻混合……“這種模式就是讓黑土地更肥沃,玉米產量更高。它在清河區應用兩年,增產效果顯著。2023年,玉米畝產達2030斤,比之前增產18%;去年,玉米畝產達到2560斤,比之前增產25%。”范永說。
“將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深松整地、混拌秸稈結合,讓土壤充分吸收養分,非常適合我們,咱合作社今年也要嘗試一下。”李忠華道出了圍觀農民的心聲。
在演示會現場,為了讓各地農民了解更多適合保護性耕作的農機具,條耕聯合整地機、全智能播種機、不等深松淺耙重壓機等十余臺先進農機組團亮相、集中展示。
“保護黑土地、提升玉米產量,保護性耕作是一項重要舉措。今年,鐵嶺將首次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同時結合高標準農田項目,整體提升玉米單產水平。”鐵嶺市現代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王立寬說。
責編:周藝凝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