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航道” 做好配套 創新場景 遼寧低空經濟蓄勢高飛
本報記者 孫大衛
病人生命垂危急需用血,卻因道路擁堵,血液無法快速送達,生死時刻,人們不禁感慨:“要是能飛就好了!”
“這個愿望很快就能實現。”沈陽航空產業集團總經理賀飛表示,目前,沈陽首條無人送血航線正在進行測試,預計4月首飛。
無人快遞、無人高空巡檢……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低空經濟成為被廣泛提及的高頻詞,在打開新航線的同時,也激活了新場景,拉開了藍天與陸地之間的競速序曲。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元。
低空經濟是指以低空空域為依托,以各種有人駕駛或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空域多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離在1000米以內的空間。
不是高空,不是地面。這段中間地帶,正在被搶占。各地紛紛出臺規劃,加緊布局產業、落地項目。作為航空大省,遼寧如何找好“低飛”的角度,“圈”出自己的空間?業內人士表示,找準“航道”、做好配套、創新場景缺一不可。
瞄準大產業
3月26日,友誼賓館1號樓二樓大會議室內座無虛席,一場關于低空經濟的專題講座,吸引了來自全省的200余家企業、相關單位負責人近500人參加。
省航空產業發展促進會秘書長申世英對會議室爆滿既意外也不意外:“低空經濟是當下的熱門產業,遼寧不少地區、不少企業的心早就‘飛’起來了。”
“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還是路徑。”主講人——中國航空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科協航空科學傳播首席專家張聚恩在總結現場提問時如是說。在張聚恩看來,遼寧要結合自身優勢選擇發展方向。完善的航空產業鏈條、厚重的工業基礎就是遼寧的優勢所在、方向所在。
“有整機、有發動機、有配套,這么全的航空產業鏈條,在全國都不多見。”張聚恩談起遼寧航空時表示,在低空經濟領域,制造和應用是兩大市場所在。遼寧是中國航空產業的搖籃,在制造方面有大廠、大所、大學,優勢天然、技術全面,要深耕優勢,在研發制造上多下功夫。
優勢在“大”,產業也要往“大”使勁才行。沈陽航空產業集團總經理賀飛表示,低空領域并不都是消費型的“小家伙”,還有很多“大塊頭”。比如,我省企業正在研制的載重達10噸的無人運輸貨機,4座、6座的新能源飛機,它們能滿足長距離、大載重的飛行要求,更適用于工業、培訓、旅游、短途客貨運等場景。目前,遼寧企業正在突破這方面的關鍵技術,這將是未來遼寧展翅低空的“大空域”。
找到“航向”,就要加快速度起飛。低空經濟雖“路”在天上,但“根”在地上。基礎設施是其飛得起、落得下的保障。
近日,一場關于《遼寧省通用機場建設規劃(2024-2035年)》的專家論證會在沈陽舉行。“沈陽有很多4座、6座的新能源飛機可以開展短途旅游和培訓,這次規劃是從省級層面對通用航空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保障,將助力遼寧低空經濟快速發展。”張聚恩表示。在小型無人機設施方面,賀飛表示:“年底之前,我們將在沈陽建設100個起降點,搭建空域網、航路網、設施網和信息網,為低空經濟相關活動做好基礎設施配套。”
拓展新場景
低空經濟看似是向空間要效益,實際上是向現實需求要答案、向產業基礎要潛能、向創新思維要增長點。
“相比消費類的應用場景,遼寧更多的是生產性應用場景。”申世英表示。
在國網遼陽供電公司變電運行工區,一臺無人機正在充電,變電站管轄范圍內的所有電塔、設備檢查,都由它負責巡檢。“過去,巡檢靠老師傅‘望聞問切’,差不多半個月才能完成一個周期,危險的地方還無法攀爬。現在只需要一架無人機,只要兩天,所有地方都能完成一次巡檢。”工區主任鄭楠笑著說。
類似的場景,在沈陽燃氣系統也開始嘗試。“未來,我們還可以探索在大型工廠、生產線、電力系統等場景開啟低空應用。”申世英表示。
除了生產領域,應急管理領域也是低空經濟適合覆蓋的場景。“比如消防領域、醫療領域。”賀飛表示。目前,消防觀測主要由高塔來完成,每個區域建立一座瞭望塔,在塔上安裝攝像頭來完成火情監測。相比無人機,高塔監測點位固定,對于起火點近處無法觀察細致,且覆蓋面有限。如果改成低空觀測的方式,范圍將更大、準確性將更強。“在新技術面前,很多場景是需要創造出來的。這就好比,要先有互聯網才會有電商,有網速才能實現移動支付一樣。”在賀飛看來,低空經濟的市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解決現實需求,一部分是開啟新業態。
如今,在沈陽航空產業集團,總有一群年輕人不定期進行頭腦風暴。“我們期待創造出新的應用場景,開啟一個從遼寧蔓延至全國的新業態。就像電商、就像外賣。”賀飛對未來充滿信心。
“應用就意味著市場。目前,我們已經擁有全球首個RX1E-A雙座電動飛機,新能源飛機已完全可以實現在一定范圍內的長距離飛行。我們的飛機主要應用于教培和觀光,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應用場景,實現批量生產。”講座結束后,遼寧通用航空研究院副院長趙鐵楠走出會場,指著遠處的天際線意味深長地說:“空域一直就在那里,用好它,將為遼寧航空開啟新紀元。”
責編:張曉楠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