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家鄉話說家鄉事唱家鄉曲
14個群眾自創節目亮相“文化進萬家”展演
用家鄉話說家鄉事唱家鄉曲

拉場戲《偷鴨還鴨》中的誤會、嬉笑、怒罵皆是戲,鄉土鄉音總關情。
本報記者 楊競 文并攝
“我的文化我做主,我的舞臺我是主角”。3月25日,“我們的中國夢 文化進萬家”——遼寧省優秀群眾文化節目惠民展演在沈陽上演。來自全省基層的14個優秀節目集中亮相,涵蓋鼓樂、舞蹈、相聲、小品、拉場戲等多元藝術形式,生動展現了遼寧4200萬兒女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這場群眾文化活動不僅是一場藝術展演,更是遼寧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此次展演所有節目均由群眾自發創作,既有榮獲遼寧省“群星獎”的精品,也有充滿泥土氣息的鮮活表達。舞蹈《跳檣》以蘆海鶴舞勾勒漁家豪情,復州鼓樂《鼓樂鳴春》用400年的非遺技藝奏響春之序曲。復州鼓樂傳承人金豐茂感慨:“農民放下鋤頭就能鑼鼓喧天,非遺本就活在生活里。”這些來自基層的原創作品,充分展現了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力,體現了群眾文化在豐富精神生活、增強文化自信方面的獨特價值。
相聲《幸福家園》融合京東大鼓與快板,小品《祝您平安》以鄉音演繹人間百態,拉場戲《偷鴨還鴨》在家長里短中講故事,特殊群體同樣閃耀舞臺——聽障舞者用《無聲的音符》詮釋生命力量,孩子們則以東北大鼓《四樹紅旗》唱響愛國情懷。這些節目生動詮釋了群眾文化“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展示”的核心理念,讓普通百姓真正成為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創造者和受益者。
展演深度挖掘遼寧文化基因,對口快板《遼南英雄閻世開》再現晚清志士風骨,曲藝小品《老兵捐獻》講述遼沈戰役老戰士的赤子之心。民樂協奏《出征》更以笛子、二胡、琵琶塑造志愿軍群像,令觀眾動容。這些作品充分證明,群眾文化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培育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認同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鄉村振興題材同樣亮眼。對唱《振興東北》唱響黑土地新篇,舞蹈《紅》通過時空對話傳承紅色精神。“群眾為自己熱愛的事業傾注心血,他們站上舞臺的瞬間就是最美的文化風景。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處長王洋說。
目前遼寧擁有群眾舞蹈團隊數萬支、合唱團6112支,常態化參與群眾超400萬人。這一龐大的群眾文化隊伍,正在城鄉之間編織起一張充滿活力的文化網絡,讓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實處。
此次展演正是全省群文生態的縮影——近年來,遼寧“冬奧主題廣場舞”登陸央視,“全國群文美術寫生”入選國家級品牌,持續彰顯群眾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本次活動由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遼寧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承辦,通過“群眾演、演群眾、演給群眾看”的質樸形式,讓文化惠民真正扎根基層。
“舞臺上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將群眾文化作為核心,展示了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群眾的風采。”王洋說。
責編:閆尚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