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萍:一心傳戲,“角兒”不貪戀

“三度梅”之后,馮玉萍領銜主演了大型歷史評劇《孝莊長歌》。受訪者供圖

精彩視頻掃碼觀看
本報記者 劉海搏
核心提示
14歲入行,深耕52年,她說要用一生去堅守評劇藝術;三度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她說責任比獎項更重要;從聚光燈下的“角兒”轉為幕后導演,她說要把經驗傳給下一代……舞臺下的馮玉萍親切又優雅,聲音清亮又柔和。她的臉上,沒有《風流寡婦》中吳秋香飽經風霜的痕跡,沒有《疙瘩屯》中喜蓮樸素潑辣的倔強,沒有《我那呼蘭河》中王婆顛沛流離的孤苦。而這,便是“中國評劇第一旦”所能駕馭的角色跨度。
馮玉萍身上有著溫柔的力量,她始終帶著這股力量、帶著溫度和愛去傳承評劇。
52年,在師承中博采眾長
本報記者:您與沈陽評劇院同年誕生,幾乎見證了遼寧評劇藝術從鼎盛到遇冷,再到繁榮的變化,請談談您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
馮玉萍:沈陽評劇院成立于1959年11月11日,8天后我出生。1973年,我考入沈陽評劇院少年班,啟蒙老師是“韓派”創始人韓少云,“藍藍天空白云綴,茫茫草原牛羊肥”是我的“第一口唱”。1981年4月15日,我正式拜“花派”創始人花淑蘭為師,專攻青衣,師承花老師高亢的唱腔。在學習評劇過程中,我主演了筱俊亭老師的代表作《穆桂英掛帥》。正因如此,在《我那呼蘭河》中,才有“花派”的高亢,猶如三伏天喝了一碗涼開水的大開大合;才有情感細膩處,韓少云老師小河流水般如泣如訴的韻味;才有演繹王婆老旦形象時,筱俊亭老師的干板奪字和游刃有余。從十幾歲起,受到老師們點點滴滴的影響,可以說,我是博采眾家之長,經過“咀嚼”,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藝術表達方式。
放眼全國,沈陽評劇院在編演現代戲上都是獨樹一幟的,近70年的時間里,一代代評劇人扛起這桿大旗,從《小女婿》《山里人家》,到《我那呼蘭河》《孝莊長歌》,無論哪個時期,沈陽評劇院都有里程碑式作品。
我常常覺得,我們這代人是很幸運的。沈陽評劇院韓少云、花淑蘭、筱俊亭3位老師創立的“韓花筱”三大評劇旦角流派,撐起了塞外評劇這片天。我是在老藝術家們耳濡目染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她們對評劇的愛、對傳統文化的執著深深刻在我的骨子里。
三度,摘下“王冠上的珍珠”
本報記者:憑借《我那呼蘭河》,您摘取了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大獎(三次獲得梅花獎)。這三次獲獎經歷,反映了您怎樣的藝術成長之路?
馮玉萍:梅花獎是每個戲劇演員心中的至高榮譽。1987年的《風流寡婦》、1999年的《疙瘩屯》、2013年的《我那呼蘭河》讓我摘得梅花大獎,這期間隔了26年。
演《風流寡婦》那年,我28歲。當年在北京演出后,我穿了一件紅棉襖,扎了馬尾辮去參加研討會。專家老師們得知我是《風流寡婦》吳秋香的扮演者時都很吃驚:小女孩模樣的馮玉萍竟然能將與生活中截然不同的角色演繹得活靈活現,看來她對角色跨度的駕馭能力很強。
那一屆梅花獎,我是滿票。但我的戲真的無可挑剔嗎?我那時太年輕了,對于人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覺得評委們為我投了“期許票”。
二度“摘梅”,是12年以后。這期間,我到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學習。從小到大學習評劇,老師教我們的是“規矩”,動作不能有一絲變形。到了中央戲劇學院,完全是解放天性的練習。戲曲和戲劇的表演方式有著天壤之別,我要做的就是將這二者有機融合起來。如果說沈陽評劇院的經歷為我插上了一個翅膀,中戲的學習則為我插上了另一個翅膀。在那里,我學會了從內心出發,將自己與角色合二為一。從中戲畢業的第二天,我就回到了沈陽評劇院排演《疙瘩屯》。于是,“梅開”二度。
二度獲得梅花獎之后,我問自己:是重復,還是挑戰?內心告訴我,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要沉下來,用對生活和藝術的積累,創作一部真正能夠留得下、傳得開、立得住,有筋骨、有溫度的劇。2008年,沈陽評劇院排演了《我那呼蘭河》,力圖通過小切口,折射大時代。這是我藝術上相對成熟期的作品,我用生命演繹了這條河。《我那呼蘭河》從2008年首演至今,已經演出近百場,幾乎囊括了所有獎項,包括2013年獲得的梅花大獎。在中國戲劇舞臺上,僅有7位演員獲得過該殊榮,堪稱“王冠上的珍珠”。
用愛的力量傳承評劇
本報記者:2013年獲得梅花大獎到現在,這12年間您做了什么?
馮玉萍:12年間,我幾乎每年都有一部新戲。近年來,我導演并主演了大型歷史評劇《孝莊長歌》,導演現代評劇《牽·纖手》《女兒》、古裝評劇《慕容傳奇》、漢劇《三娘》、詩畫音樂劇《鐫·刻》《國之歌》《不朽》。很多人問:“你在舞臺上仍熠熠生輝,為什么要給別人導戲?”
一心傳戲,“角兒”不貪戀。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是我以后幾十年的目標和追求。孩子們是明天、是未來,是我推不掉的責任,演了一輩子戲,我想把畢生的積累傳給下一代,用肩膀扛起她們的未來。導戲,是讓她們成長得最快、最直接的方式。手把手教戲,一遍遍示范,讓年輕人感受我對她們、對評劇、對這片土地的愛。我還帶著評劇藝術深入高校,在清華大學、澳門大學、中國音樂學院等高校開展講座和示范演出,讓年輕一代得到評劇的浸潤。
遼寧這方廣袤的黑土地為我提供了不盡的素材。《風流寡婦》《疙瘩屯》《我那呼蘭河》被業界稱為“東北女人三部曲”,《孝莊長歌》再次演繹了蕩氣回腸的東北女人的一生。2015年,沈陽市文聯成立了“馮玉萍工作室”;2019年,沈陽大學成立了評劇藝術研究中心,我擔任中心主任;2023年,遼寧成立省戲曲名家“馮玉萍工作室”。這期間,我通過開展評劇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培養藝術人才、打造藝術精品,讓評劇根扎得更深、花開得更盛。
本報記者:您在評劇的傳承上傾注了很多心血,您認為現代評劇怎樣才能走得更遠?
馮玉萍:評劇的根在傳承,魂在創新。作為評劇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傳承是我的使命。老一輩評劇人教導我們“戲比天大”,戲曲發展到今天,原樣復刻、在“方圓”里唱戲是遠遠不夠的,守正創新才能讓評劇走得更遠。在導戲過程中,我跨劇種收徒,徒弟中不光有唱評劇的,還有唱晉劇、吉劇、粵劇、遼劇的。比如收山西省晉劇院劉紅霞、吉林省戲曲劇院劉楊為徒,移植《孝莊長歌》,分別導演了晉劇和吉劇《孝莊長歌》;在評劇《牽·纖手》中融入了音樂劇元素;在詩畫音樂劇《鐫·刻》和《國之歌》中植入評劇唱腔……跨劇種融合,取長補短,讓評劇跟著時代的步伐向前走。
戲曲的傳承,更需要觀眾的認可和喜愛。我常常想,今天的評劇該怎么做,才能滿足觀眾的審美?為人民創作,是當代藝術家不可推卸的責任。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責任,筆下才能有乾坤。從事評劇事業52年,前40年,我作為一個“角兒”,演了穆桂英、謝瑤環、喜蓮等形象;后12年,我把所有心血都傾注在藝術的傳承上。我要帶著愛、帶著溫度,把前輩的精神延續下去,把遼寧的評劇發展下去,把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
人物簡介
馮玉萍:1959年生于葫蘆島。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大獎獲得者(三度摘“梅”),2010年獲得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評劇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省文聯副主席、遼寧省文史館館員。代表作有現代評劇《風流寡婦》《疙瘩屯》《我那呼蘭河》《孝莊長歌》等。
責編:閆尚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