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不少于1學時足球教學 讓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大連市沙河口區東北路小學的操場上,總有足球娃們快樂奔跑的身影,學校為全國甲級以上足球俱樂部輸送人才400余人。 本報見習記者 曲琦 攝

沈陽市一三四中學是首批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校隊運動員為遼寧省青少年足球錦標賽沖刺集訓。 本報見習記者 姜雪 攝

朝陽市雙塔區紅旗路小學開設足球社團,激發孩子運動熱情。 本報特約記者 張大為 攝

本報記者 許蔚冰 崔振波 本報見習記者 姜雪 曲琦
引子
當世界杯足球預選賽烽煙再一次點燃了職業足壇的巔峰對決,遼沈大地校園里也同時上演著與足球相關的成長印跡,在這里,綠茵場上躍動的不是聚光燈下的球星,而是青少年被足球點亮的激情。
在遼寧各地,校園足球已從體育課的附屬品,轉變為學校課程的組成部分。這項改變,不僅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內涵,更激發了孩子們自信且積極向上的活力。
當社會仍在爭論“足球該不該從娃娃抓起”時,遼寧的體教融合正通過校園足球給出回答:足球并不僅是競技場上的博弈,也是撬動五育并舉的支點。
校園足球的活力圖景
電話鈴聲此起彼伏,沈陽市鐵西區勛望小學足球教練郭文博的辦公桌仿佛成了綠茵場外的另一個“賽場”。自校隊發布30名新隊員招募令后,已有百余份報名表如雪片般飛來。校園里,足球的熱潮正悄然涌動。
3月28日接受采訪時,郭文博講起了二年級一班學生盧飛宇的選擇。去年,盧飛宇曾嘗試加入球隊,但因身材瘦小未能入選。經過一年鍛煉,他再次站在了報名的起跑線上。盧飛宇堅持的理由很簡單:“我對足球有小小的夢想。”副校長李正楠認為,孩子們的“夢想”,其實是在學校濃厚的足球氛圍中被悄然點燃的。
這所位于沈陽市鐵西區的國家級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不僅有以足球為主題的升旗儀式,還舉辦足球特色手抄報和“足球文化周”等活動,足球在校園里已成為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重要伙伴。
相似的場景在大連市實驗小學也正熱烈地上演著。入春以后,校園里彌漫著對足球文化節的熱切期盼。全校45個班級,組建了45支足球隊,每場比賽都是一場班級的“團建”盛宴。場上,隊員們奮力奔跑;場下,同學們的加油聲此起彼伏,“大大增強了師生們的凝聚力。”校長付霞說。
學校還開設了文與畫、我與聯賽、足球戰報等8類48門課程,確保學生參與面達到100%。從主打的足球活動周,升級到課程統領的足球文化節,大連市實驗小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撫順市望花區逸夫小學和本溪市明山區東勝小學,足球運動的氛圍同樣濃郁。操場上,小球員們奔跑如飛,走廊墻面上,張貼著一幅幅精心制作的足球海報,傳遞著足球運動的熱情。
一組數據見證了遼寧校園足球的蓬勃發展:沈陽市擁有217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57所“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全市參與校園足球活動的中小學生超過15萬人;大連市校園足球覆蓋全市90%以上的中小學,是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之一……
政策引領下的全覆蓋體系
讓孩子“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門話題。校園足球的蓬勃生態背后,其實是頂層設計的精準發力與多方力量的協同共進。教育部等七部門不久前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構建教學、訓練、競賽、保障一體化發展格局”,這項政策恰與遼寧教育系統的實踐探索形成共振。
在沈陽的校園里,足球早已不是體育課的附屬品。沈陽市教育局要求全市中小學每周保證不少于1學時的足球教學,高中階段則安排不少于1個模塊的足球項目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每節足球課至少安排一個小游戲和小競賽,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溪市的教育實踐則展現出政策落地的精細刻度:全市學校都成立了足球興趣小組、組建班級足球隊,并將足球課時納入課程表,確保足球課時不低于體育課總課時數的1/3,多數學校還按照不低于年度學校公用經費3%的規模,加大對校園足球的投入。
政策框架下,專業力量也加入重塑校園足球基因的隊伍中。“要讓每個動作都有溫度。”撫順望花區逸夫小學的艾陽光教練邊說邊示范,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亞足聯B級教練。在大連,901名注冊教練構成的人才庫名冊上,同樣包括了多名持有A、B、C、D級資格證的職業教練員。這種開放式用人機制,打破了傳統校園體育的封閉性。“圍繞足球教學、訓練、賽事的經驗交流會,全面提升了教師的綜合素質能力。”沈陽市教育局體衛藝處處長秦美玲說。
更富創意的是,足球元素已滲透到學生的每個生活場景,大連市各學校實施以足球為特色的“一校一品”與“一校多品”體育教學改革,將足球八大基本技術與基礎體能訓練有機融入大課間活動,并與學生體育家庭作業有機結合,實現了家校協同發展。
當政策與民智深度相擁,便催生跨越體制的化學反應。沈陽市一三四中學與李應發、寧大威、唐堯東等多位足球名宿合作,不僅定期開展技術指導,更搭建起校園足球與職業俱樂部的對話平臺。這種跨界融合在大連市的“連超”校園組賽事中呈現為“體教融合”的形式,比賽間隙推出“球技大比拼”環節,包括顛球王、速度運球王等,構建“普及—選拔—精英”三級校園足球推廣和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
2024年夏,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高中組總決賽上演精彩一幕,大連市第八中學足球隊用一記絕殺把冠軍獎杯攬入懷中,為遼寧校園足球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
運動塑造青少年健康身心
在聚焦校園足球發展之際,一則數據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月中旬,中國足協以數字化年報形式發布中國職業球員總數是2740人(含女足),這一數字激起了家長群體的熱烈討論:在金字塔尖如此狹窄的競技通道面前,綠茵場上的奔跑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么?
走進撫順市逸夫小學,校園足球隊的隊員們正在進行著緊張的訓練。六年級的守門員田冬杜,曾經是個小胖墩兒,跑幾步就氣喘吁吁。但如今,他身姿矯健,目光堅毅。他的媽媽杜娟回憶道:“剛入校時,田冬杜的體重問題讓我們很擔憂,但校園足球隊改變了這一切。”逸夫小學醫務室的跟蹤數據顯示,足球運動讓孩子們的身體得到了全面鍛煉,肥胖率顯著下降。本溪市明山區東勝小學校醫則對學生的近視率進行監測,發現參與校園足球后近視率下降7.9%。
足球帶來的改變遠不止體魄的強健。在沈陽市一三四中學,九年九班學生梁祎灝通過踢球領悟到,“失敗是主旋律,成功只是短暫的瞬間。就像在學習中,遇到難題是常態,但我從不放棄。”
然而,足球與學習真的對立嗎?大連中山區民生小學校長安秀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在她看來,足球運動培養了孩子們的專注力和決策能力。逸夫小學副校長關斌也表示,足球運動能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這種神奇的物質,不僅給人帶來愉悅感,還能增強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在沈陽市一三四中學渾河灣校區,八年二班的白明佳對此深有體會:“踢球雖然占用了一些學習時間,但運動后頭腦格外清醒,解題效率大大提高。”
在本溪市東勝小學,足球同樣書寫著孩子們的成長故事。操場上,六年七班的徐建恩和隊友們正在訓練,汗水濕透了衣衫,但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快樂。徐建恩說:“足球讓我學會了團隊合作,懂得了堅持的意義。”校長高春感慨道:“這些孩子在足球中找到了自信,他們變得更加開朗、更加積極向上。”
責編:楊金鳳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