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沈北的水管員有了空中支援”
本報記者 陶陽
初春時節,乍暖還寒。登上遼河七星濕地南側的遼河大堤向下望,近處的河冰已經消融,遠處則是伴著冷風重新爬上來的冰層。“現在正是河道巡查的關鍵期。”既要防春汛,也要保春耕,每年此時,沈陽市沈北新區農業農村局河庫部的劉曉峰都獨自駕著皮卡“長”在河邊。而今年,他有了空中支援。
遼河、蒲河、長河、萬泉河、羊腸河……沈北新區域內河道縱橫,總長度超過300公里。每年春汛前,數百名水管員就來到河邊,拉網似的排查、清除隱患。今年,沈北新區首次采用智能航測建模技術,為重點點位建立三維實景模型,結合AI圖像識別算法,自動標注疑似風險點,以智能巡查取代人海戰術。
“起飛!”隨著一聲號令,一架無人機從大堤上騰空而起,沿預設航線展開巡查作業。憑借多光譜傳感器,無人機精準識別水面漂浮物、岸線塌陷等隱患,并將數據實時回傳智慧管理平臺。透過顯示屏,從無人機的視角俯瞰河道,各重點點位盡收眼底,在場的人紛紛感嘆:“它飛這一趟,能頂咱們出好幾天工!”
以前,就算來再多人,也有高頻點位監測不足的情況,就算巡查再仔細,也容易有漏點。“你看,這里原先就是巡查盲區。”劉曉峰指著顯示器里的冰層毫不避諱地說,“但現在好了,人去不了的地方無人機能去,人打盹兒時它照樣精神頭兒十足。”
通過遼寧眾飛科技有限公司的前期對比試驗,一臺巡查無人機能在3小時內完成1個人2天至3天的工作量,并可以自動識別厘米級甚至毫米級隱患,作業效率和精度同步提升。
20分鐘后,嗡鳴聲由遠及近,無人機返回,穩穩地懸停在半空。飛手李明宇打開機身上的照明燈,笑著說:“咱夜間也不耽誤干活。”
無人機空中探、衛星遙感天上看、河長地面查,眼下,沈北新區正通過“空天地一體化”三維巡查網絡,排查阻水建筑物、違規種植等行洪安全隱患,并同步建立河道淤積動態數據庫,為后續清淤疏浚提供科學依據。
責編:齊志揚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