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創團隊走進岫巖十所小學 這堂“開學第一課”真沉浸

“課本里的遼寧”讓學生們感到既親切又驕傲。

本報記者走進校園為學生講“課本里的遼寧”。
遼寧日報主題策劃《念念不忘——課本里的遼寧》推出以來,影響力持續提升。3月3日,新學期開啟,記者“化身”老師,帶著精心打造的“課本里的遼寧”特色教案來到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岫光小學、實驗小學等十所學校,為近千名當地學生帶來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沉浸課堂。
“遼寧不是地圖上的輪廓,而是會呼吸的傳奇!”
“老師快看!咱們岫巖的玉石會發光!”在岫光小學的沉浸課堂上,當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高清特寫圖片投射在環形幕布時,一名學生跳了起來——這個從小在玉石之鄉長大的孩子,第一次發現家鄉的石頭竟承載著五千年的文明密碼。
這樣的驚嘆在不同學校的課堂此起彼伏,孩子們課后說得最多的就是“咱們遼寧,真厲害!”。
當展示沈陽故宮美景的視頻在投影幕布上播放,孩子們數著大政殿的琉璃鴟吻驚喜萬分。在雅河小學,看著趙一曼的照片,聽著英雄的故事,課本里的文字突然有了體溫。學生們也終于感受到了:“原來遼寧不是地圖上的輪廓,而是會呼吸的傳奇。”
“課本里的內容不再遙遠,家鄉變得格外親切!”
為了豐富形式,“課本里的遼寧”沉浸課堂融入大量互動問答、趣味討論環節,其中最受孩子們歡迎的要數“拆盲盒”。
“哪里的草莓最出名”“沈陽故宮與北京故宮有啥不同”,孩子們踴躍舉手,答對的可以得到一次拆盲盒的機會,盲盒里有一個跟遼寧有關的“小禮物”。
課件上精美的圖文、記者生動的講述,再加上豐富多樣的互動,“課本里的遼寧”沉浸課堂讓孩子們感到課本里的內容不再是遙遠的,自己的家鄉也變得格外親切。
一堂課下來,孩子們對遼寧有了全新的認識與理解,在心底種下了熱愛家鄉、傳承文化的種子。
“原來新聞報道可以長成教學樹!”
課后,岫光小學教師王季感慨地說:“原來新聞報道可以長成教學樹!”
在籌備沉浸課堂期間,基層教師與策劃團隊碰撞出不少“金點子”,例如將新聞圖片轉化為歷史線索卡,將長卷特刊設計成“尋寶圖”。這種跨界共創讓不少老師感嘆:“新聞報道并不只是紙上的文章,也能走進現實,成為創新的入口。”岫巖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遼報的創意給了我們很大啟發,將來,我們也應該編一套‘課本里的岫巖’課程。”
“‘課本里的遼寧’會唱歌,唱的都是咱家鄉的驕傲!”這場始于報紙特刊的傳播實驗,正在生發出更多可能。
學校名單
岫光小學
滿族小學
實驗小學
雅河街道辦事處小學
興隆辦事處中心校
前營中心校
哈達碑小學
石灰窯鎮新華小學
蘇子溝小學
龍潭鎮明德小學
通知
誠摯歡迎各大中小學與本報聯合開展“課本里的遼寧”主題班會活動。
項目組:遼寧日報重大主題策劃編輯部
聯系人:田勇
電話:13940416345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 趙 雪 盧立業 文并攝
責編:欒溪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