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還是就業,高職生如何選擇?
“專升本”的熱度不減,“終站”與“驛站”的爭論不斷——
升學還是就業,高職生如何選擇?

近年來,沈陽職業技術學院不斷加強校企合作,不僅與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簽訂了“全新職業教育項目”合作協議,還與德科斯米爾、歐福科技、寶馳工業、本特勒等十余家德國企業簽訂了“‘雙元制’人才培養合作項目”協議。圖為沈陽職業技術學院寶馬項目班學生在寶馬培訓中心實踐學習。 受訪單位供圖

魏金成正在實驗室內進行微生物組學實驗。本報記者 陳博雅 攝

馬超圣書在機車模擬駕駛室進行模擬駕駛作業。本報記者 任梓溪 攝

更多精彩 掃碼觀看
本報記者 徐鐵英 陳博雅 任梓溪 王 月
引子
在高職院校中,“專升本”一直是熱詞。近幾年,各類高職院校大約有三成到五成的應屆畢業生報名參加“專升本”考試,最終全國約18%的高職畢業生通過“專升本”考試進入本科院校,以期更好發展。
遼寧輕工職業學院大二學生李澄銳便是熱衷于“專升本”高職生隊伍中的一員。早上7點剛過,李澄銳收拾好書包,穿上厚厚的羽絨服,走出寢室,和同學一起奔向“專升本”補習班。
路上,李澄銳向同學詢問:“如果將來本科畢業了,你們還準備考研嗎?”“不一定,總不能一直上學吧,還得考慮為家里減輕負擔。”“先升本再說吧。”
李澄銳坦言,自考入高職院校那天起,就規劃要努力通過“專升本”考試,到理想中的大學繼續深造,取得本科文憑,憑借自己既有技能特長,又有本科學歷的優勢,找一份既專業對口又有發展前景的工作。
為什么有如此大比例的高職生執著于“專升本”?高職教育究竟是“終站”還是“驛站”?如何理性看待“專升本”?近日,記者深入我省多家高職院校展開調查。
兩條出路:或直接就業 或繼續深造
在高職院校,學生們基本上分成“直接就業”和“專升本”兩個陣營。記者發現,分屬兩個陣營的學生對未來都有著清晰明確的規劃。
“這些本子里記的都是老師上課講的專業要點,睡覺前我都要翻一翻。”馬超圣書寢室的書桌上一摞筆記本已經磨得起了毛邊。馬超圣書目前就讀于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即將畢業的他堅定選擇了直接就業,并為面試做足了準備。專業成績優異的馬超圣書已連續兩年代表學校參加“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站上了世界大賽的領獎臺,也讓他在就業競爭中擁有了超越他人的“資本”。“我的專業是鐵道機車運用與維護,與機務乘務、機務檢修等崗位對口,我很有信心進入心儀的企業。”馬超圣書自信滿滿。
“我已經在著手準備‘專升本’考試了。”正在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就讀的范凱璇是“專升本”堅定的“擁躉者”。除了學校日常的專業課學習,她還報名參加了“專升本”補習班,“我的專業是旅游管理專業,畢業后可以做景區講解員、酒店接待員等職業。但我覺得升本之后就業范圍會更廣闊,平臺會更大,更能高質量就業。”范凱璇是學校廣播社團的社長,連續兩年獲得學校一等獎學金,專業排名第16位。
范凱璇的選擇代表了很大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心態,在他們心中,進入高職院校只是他們繼續升學的“驛站”。不少學生為了成功升本“上岸”,不惜犧牲工作實習機會,“全職”投入“專升本”備考中,甚至為了圓“本科夢”,進行“二戰”或是“三戰”。
而對家長而言,關于孩子選擇“專升本”還是直接就業的態度,也各不相同。倪簡的孩子目前就讀于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的鐵道車輛技術專業,他認為學到的技能就應該到崗位上實踐,否則三年學習就沒有價值,況且從高職學院畢業后就可以找到就業崗位,何樂而不為?而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家長張丹認為學歷很重要,直言一定要“升本”,孩子就讀中專時就有這個打算,即使第一次失利了,第二年仍然選擇再戰。
在兩大陣營堅定的擁護者之間,也有一部分同學和家長持觀望態度,有的抱著“先考一下試試,不行再擇業”的心態,也隨著大家一起報名參考。
“除非學生個人對于學歷提升有清晰的規劃或對學歷層次的提高有執著的追求,如果只是看別人、隨波逐流,甚至是將‘專升本’當成‘緩就業、慢就業’的借口,無疑是在浪費個人精力和時間。”沈陽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周光宇認為,“升本”后再度就業也未必就會找到更好的工作,企業更注重應聘者的技能和經驗,“專升本”學生由于將絕大部分精力用于“升本”上了,疏于專業技能的練習,往往會在招錄時失去技能優勢。因此,選擇因人而異,因實情而異。
兩種現象:為鍍金升本 為就業降專
整理招標文件、修改綠化公園圖紙……最近一段時間,盤錦園林綠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園林綠化設計部職員蔣浩然一直忙著城區公園改造工程的相關工作。
2023年,蔣浩然通過學校雙選會進入盤錦園林綠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實習。但在此之前,蔣浩然始終抱著“專升本”的想法。“之前看到身邊朋友都在準備‘專升本’,自己也想做兩手準備,但實習之后,公司的工作環境和待遇都符合自己的就業需求,就放棄了‘專升本’。”
直接就業還是“專升本”,究其本質,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就業。而從就業市場來看,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更受青睞。
2024年新學期開始后,董愛朋就在華晨寶馬實訓中心和學校兩頭跑:“在企業實訓的日子過得很充實,能更深入了解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
據沈陽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學院院長侯伯民介紹,按照校企雙方協議,企業訂單班學生第一學年在學校進行基礎理論學習,第二學年在企業實訓中心和學校間進行交替實訓,第三學年進入企業各業務部門進行頂崗實習,經過3年學習并通過考核的學生,將被企業錄用為正式員工。
近年來,沈陽職業技術學院不斷加強校企合作,與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簽訂“全新職業教育項目”合作協議,與德科斯米爾、歐福科技、寶馳工業、本特勒等十余家德國企業簽訂“‘雙元制’人才培養合作項目”協議,為學生高質量就業鋪路。
為了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我省部分高職院校也紛紛打出“特色牌”,提供“加分項”,為學生就業賦能。
2024年年底,遼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前教育專業21級學生王宇涵終于拿到了心心念念的教師資格證書。“通過我們學校的教育教學能力考核就能拿到證書,從入學就一直在為考核做準備,憑考核結果,可以免去全國教資統考,認定相應教師資格。”王宇涵告訴記者,免試認定為她的就業上了一份“保險”。
遼陽職業技術學院招生辦(就業處)主任唐鵬介紹,學院擁有教師資格證的免試認定資格,是省內擁有該資質的四所高校之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可以在本校進行考核,拿到教師資格證。“教師資格證書是進入教育行業的敲門磚,學生在校期間就取得了這個證書,提升了就業競爭力。”唐鵬說。
“通過‘專升本’擁有本科學位,本想在職場上可以擁有更大的晉升空間和更多的發展可能,但實際情況并不如預想的好。”一些“專升本”后的學生也表達了自己的困惑。
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的畢業生李奇(化名)專科畢業時被一家船舶企業錄用,但同時“升本”成功,幾經斟酌下,李奇放棄入職,選擇升本入學。但兩年后,李奇畢業時拿著本科文憑卻求職碰壁,最終憑著之前的專科文憑入職一家地鐵集團。
有人“專升本”,也有人為了就業“本降專”,重新規劃人生路。
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2020屆畢業生王璐原本就讀于一所本科院校,畢業時發現并沒有與自己本科專業相匹配的職位,而軌道交通相關專業需求旺盛。思前想后,他決定重新高考,報考了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的鐵道車輛技術專業,希望畢業后如愿找到心儀工作。遼寧軌道交通職業學院招生與學生管理部副部長崔慶成告訴記者,目前學院像王璐這樣“本降專”的在讀生并不是個例。
恰恰是在就業環節上,高職畢業生顯示出的特有優勢,和一部分學生及家長執著于“專升本”的現象形成鮮明對比,特別是與部分“專升本”畢業生的求職遇冷,形成了一種值得深思的反差。遼寧醫藥職業學院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建設委員會委員石永吉認為,高職院校對學生在專業技能上的培養,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在某行業成為專業技能型人才。相比之下,一味追求學歷,而撂荒專業技能,在就業市場可能會錯失良機。
理性規劃:適合自己的路就是正確的路
“專升本”這條路徑究竟是彎道超車的絕佳機會,還是費時費力走過的一段彎路?在不少高職院校的老師和學生看來,適合自己的路就是正確的路。
“于我而言,學習是一條最為可靠的道路,也是提升自我的寶貴機會。”去年剛剛博士畢業的魏金成,是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2011屆畢業生。
從專科到本科再到研究生,魏金成始終堅持努力升學的道路,也堅信這是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在他看來,學習可以讓他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
在執著于“專升本”的學生眼中,魏金成絕對是勵志的榜樣。但在專家看來,這樣優秀的案例可謂萬里挑一。
“無論是職業教育還是普通高等教育,大部分人最后都要走向就業。比較理想的人才分布應該趨向橄欖形或者金字塔形,‘專升本’也好、普通高校的考研也好,都是為一部分有繼續深造需求的人提供多一種可能。”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競賽委員會委員、沈陽市汽車工程學校交通工程系系主任王蔚說,“專升本”“職業本科”的存在使得職業教育的層次更豐富、更完善,讓學生有實現“本科夢”的機會。
“很多專業就業時有學歷門檻,如果在自己的職業規劃里有這種升本的‘剛需’,那就應該早做準備。”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職教部主任徐雷認為,“專升本”并不是一個模板,而應因人而異,一人一策進行人生規劃,對于一些實踐性強的專業,專科就業率非常高,就沒有必要“專升本”。
是什么原因造成部分職業院校的學生盲目追求“專升本”呢?調查中記者發現,大部分的“專升本”學生都有一個上本科的夢想。
這些學生大部分由于高考失利,不得已選擇職業院校作為過渡。為了圓夢,他們甚至沒有升學規劃和專業目標,就盲目報名輔導機構,只是為了撕掉自己專科的“標簽”。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齊桂敏認為,“專升本”并非“萬能鑰匙”,并不能保證在職場上有絕對優勢。她建議,職業院校學生應當理性看待“專升本”,深入剖析自我,明確個人興趣和職業目標。如果發現“專升本”途徑并不符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發展需求,應該及時放棄,優先選擇就業。
其次,一部分學生的從眾心理,也讓“專升本”熱度不減。
對此,唐鵬建議,在作出“專升本”決策之前,應當充分了解政策要求、考試科目和錄取標準等,評估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備考時間等因素,不應根據別人的選擇而影響自己的判斷。
在學校和老師的引導下,一部分出于從眾心理的高職學生開始認真分析自己的綜合情況,退出“專升本”的戰場。
下課鈴聲剛響,遼寧輕工職業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大二學生何廣輝一手拎著一個暖水壺欠著身子拱開教室的門,把暖水壺放好,抬手擦去臉上的汗。
這個學期,何廣輝自覺承擔起了“送水師傅”的工作。本學期初,智能制造學院邀請大國工匠鹿新弟到學校作報告,講述他從一名普通技術工人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的故事。當鹿新弟講到自己最初跟著師父學技術,每天除了在車間鉆研技能,還幫大家打水的細節時,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學徒形象瞬間拉近了同學們和鹿新弟的距離,同時也打動了何廣輝。
“后來老師還帶我們到車間去參觀,讓我對大國工匠肅然起敬,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把技術打磨到極致,把自己熱愛的事情做到極致。”其實,何廣輝之前也是“專升本”陣營中的一員,但當大國工匠真的來到身邊,聆聽他們的成長故事之后,何廣輝對工匠精神有了新的認識,也更認可“工匠”身份。
類似的轉變不單單發生在何廣輝一人身上。這幾年,智能制造學院通過邀請大國工匠到校宣講、向家長和學生介紹職校生就業前景、將職業規劃融入課程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引導職校生扎根生產一線,讓“升本熱”在智能制造學院悄然降溫。4年前學院大約有半數學生要參加“專升本”考試,升學率超過90%,現在這個數據已經大幅降低,越來越多的學生將目光投向企業一線。
責編:張曉楠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