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盤錦
寫在前面的話
品味城市,有很多角度,新聞人的觀察是其中之一。1954年遼寧日報創刊伊始,就在當時的鞍山、撫順、本溪、旅大、錦州、安東、阜新等地設記者站,漸至全省14個市都有了派駐記者。14座城,不僅是派駐記者的報道對象,亦是他們的生活之所。新聞人的眼光見微知著,筆耕多年,又飽含一番深情。2025年1月22日起,本報推出《如此》系列,值此新春,與讀者分享新聞人眼中的城市圖景,筆下的城市記憶。如此真情,直擊人心;如此情懷,感同身受;如此遼寧,精彩萬分!
本期文章作者為王剛,遼寧日報盤錦記者站站長,畢業于蘭州大學。從事新聞工作27年,曾獲遼寧省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多篇作品獲遼寧新聞獎一等獎。

古老的遼河從年輕的盤錦市區穿城而過,一頭扎進渤海的懷抱,從悠遠流向現代,看滄桑巨變,恰是盤錦建市40年,大河兩岸,早已沸騰。
遼河無言,歷史有聲。一城風情,浩瀚如海,筆者這里不作宏大敘事,從中截取幾個片斷,或可窺斑見豹。

盤錦市區俯瞰。盤錦市委宣傳部供圖
(一)
盤錦人愛擼串,傍晚兩個不太熟的人相約燒烤店,幾瓶啤酒下肚,話匣子打開了,天南地北閑扯起人和事,嘮到第六個人時,巧了,兩人都認識,于是趕緊“搖人兒”來湊局。那人落座后接著嘮,又嘮到了大家共同認識的人,于是繼續“搖人兒”。如此循環往復,小小的飯桌圍滿了人,一直喝到后半夜,臨別之際搖搖晃晃地相約來日再戰。
據說,這就是盤錦坊間流傳的“六一”定律:兩個人坐到一起嘮嗑,嘮到的六個人中必然有一人雙方共同認識。如此一來,朋友圈不知不覺就擴大了。
不欺客、不認生,其樂融融,往小了說叫“近面”,往大了說叫“融合”。說到融合,盤錦其來有自。
盤錦九河下梢、眾川歸海,江河融入大海頗具氣勢磅礴的史詩氣質。而在現實的人文語境里,建市之前的盤錦地區,在若干年前,海洋環抱著一塊古老的濕地,沼澤遍布、野草瘋長、鹽堿度高,素有“南大荒”之稱。雖說不時有拓荒者結伴而來,但始終在主流歷史的邊緣徘徊,難以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64年初,大慶石油會戰剛剛結束。同年2月,中國地質部第二普查隊的3207鉆井隊開進了大洼一個名叫“黃金帶”的地方,在荒原上支起帳篷,燃起炊煙,再用將近5個月的時間,將高大的鉆塔堅實釘進了這片土地。當年7月4日19時30分,鉆機啟動,輪盤飛轉,沉寂了若干年的遼澤之地上響起了機械的轟鳴之音,第一次試鉆取得圓滿成功。在隨后的7個多月里,鉆頭不斷向地層深處鉆進,至1965年2月15日完鉆,井深已達2720.48米。這是下遼河平原第一口參數井,建立了完整的中新生界地層剖面,找到了多個良好油氣顯示層,使遼河平原從普查勘探進入尋找油氣田的新階段。
這口井就是后來享譽世界的“遼一井”,打開了下遼河平原石油寶藏的大門,奠定了遼河油田開發建設的第一塊基石。
一口井喚醒了沉睡的荒原,數萬名建設者從全國各地趕來,拉開了一座石油城的建設大幕,也孕育了一個城市的雛形。窮得流水的盤錦人沒想到,有一天會和富得流油沾上邊。
緣油而建,因油而興,盤錦踏進了主流歷史的舞臺,迎來了她的高光時刻。時至今日,“油地融合”仍是盤錦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雙方同飲一河水,共建一座城,“一家人、一家親、一條心、一盤棋”的發展理念早已融入雙方血脈。
在遼河口文化研究會會長楊洪琦的眼中,一個“融”字,道出了盤錦地域文化的鮮明內涵。作為后發之地,是知青、移民等幾代人將“南大荒”墾成了稻米鄉,是遼河油田等企業將“鹽堿灘”變成了石化新城,他們沒有從原住民手里搶飯碗,還帶來了糧食、技術、文化,提升了原住民的眼界和素質。
而本地“土著”則對外來者坦誠豁達、親如一家。受此影響,先到的移民對后來者亦如是。好比一輛公交車本已坐了不少人,車中乘客非但不會踹下一站上車的乘客,相反還會伸出手拉一把,大家相依相攜,共赴前程。
傳承“融”的基因,建市40年來,以開放包容之心接納外來者,盤錦從內河走向深藍,以大開放促進產業大發展,納入世界產業分工格局,嵌入全球投資定位系統,國際商業巨頭紛至沓來,在世界舞臺定義了盤錦形象。
一部發展史,何嘗不是一部融合史。

浩蕩遼河口,紅灘綠葦,神奇壯麗。宗樹興攝
(二)
莽莽荒原,寥寥炊煙,千百年來,這片土地靜悄悄。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1984年建市以來,這片土地迎來巨變。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來自五湖四海的新一代建設者扎根這片熱土,辛勤耕耘、創新創業,推動城市在歲月變遷中拔節生長,生活在時光流轉中日新月異,用智慧和汗水書寫了一部恢弘壯闊的奮斗篇章。
盤錦市作協主席楊春風這樣描寫中心區興隆臺區的誕生:建市之初,“移民區”所胎帶的那種荒涼,也正是興隆臺區的真實寫照,整個城區幾乎還沒有一條標致的道路,低矮的板房等簡易住宅錯落在低濕的雜草甸中。不過,同樣是“移民區”一詞所胎帶的那種熱火朝天的開發激情,也同時洋溢在這個嶄新的城區當中,以至于很快就使這片土地模樣大變……今天的興隆臺區早已成為盤錦最繁華的所在,車流最密,燈光最稠,樓宇最擠,市聲最響,高檔商場最集中,也由此成了這個城市睡得最遲的一個區。
往南,更年輕的遼濱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在崛起??偼顿Y837億元的華錦阿美精細化工及原料工程項目每天都在拔節生長,自2023年3月開工建設以來,這艘“化工巨艦”總工程量已完成55%,成為盤錦工業發展的新地標。而它的身后,規模龐大的石化產業集群正在成長為遼寧打造萬億石化產業集群的重要一極。
以石化產業為代表的“大象軍團”正在起舞,以新興產業為代表的“螞蟻雄兵”亦在雄起。積極謀劃轉型,大力培育接續產業,盤錦實現了從單一產業支撐到多點多元支撐的跨越,在攀“高”向“新”的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構建具有盤錦特色優勢的“3442”現代化產業體系。
如今的盤錦,在城區,可以感受到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現代時尚的都市品質;在鄉村,可以體驗到便捷舒適的田園生活、稻香蟹肥的豐收景象;在濕地,可以欣賞到紅灘綠葦的絢麗多姿、鷗鳴鶴舞的勃勃生機;在海濱,可以領略到河海交融的壯觀美景、港產互融的宏大場景。
近古時期的盤錦地區,素有 “有吃燒、好混窮”之稱,人文精神不彰,進取精神不顯,卻也給后來者留下了大片空白。因為空白,才有了創造,因為向前奔,日子才有希望和奔頭。
后來居上。生態立市、工業強市、以港興市,打造高品質的“宜居宜業”之城和令人向往的“幸福平安之城”,盤錦正以更加挺拔的身姿矗立在遼河之濱、渤海之畔,書寫新的發展史詩。

盤錦美麗鄉村風光如畫。盤錦市委宣傳部供圖
(三)
如果選一種景物代表盤錦,紅海灘必當仁不讓。那一叢一叢的翅堿蓬以無畏的勇氣向海而生,編織出舉世聞名的“天下奇觀”。
紅海灘的美,濃烈、壯麗、奔放。
外人來了盤錦,無論走到哪里,都可能無意中撞見紅海灘的藝術影像。許多年來,以紅海灘為主題的攝影、繪畫、詩文等文藝作品不勝枚舉,在被賦予了諸多文化內涵后,紅海灘儼然成了盤錦文化圈最閃亮的“代言人”。
而事實上,紅海灘只是盤錦濕地文化的一部分,和這片獨特土地生發出的遼河文化、稻作文化、漁雁文化、石油文化等一起,匯入遼河口文化這一根脈。
建市雖晚,但這片土地卻有著久遠的歷史,也從新石器時代走來,走過了商周、春秋戰國、漢代,壯大于遼代、金元,綻放于明清,留下了諸多遺跡、遺址、關堡、邊墻、墓葬、窯藏等。
這些年,在盤錦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楊洪琦等學者東奔西走,打撈歷史遺跡,推動“非遺”申報,與楊春風合作出版了《遼寧省地域文化通覽•盤錦卷》《盤錦市文物志》《盤錦市地名志》,重塑文化圖譜,已成公認的“盤錦文化代言人”。
年輕的盤錦人,格外珍惜文化基因,整理文化家底,延伸歲月之脈。從悠久的歷史中尋找密碼,從藝術的滋養中汲取營養,盤錦如饑似渴。
遼河美術館、遼河碑林、遼河石油公園、遼河博物館、遼河文化商業街、盤錦市博物館等錯落分布于城區,帶給市民新一輪文化啟蒙。遼河美術館常年都有國字號的高層次書畫展,成為全省乃至東北地區美術展覽最為密集的中心區域。關東畫派的優秀畫家白國文、劉鐵泉、金明惠等人索性 “移民”到了盤錦,樹起了“遼河畫派”的品牌形象。遼河碑林收藏著中國從文字符號、甲骨文到歷朝歷代的書法大家的各種書體精品碑刻3000多塊。在這里可以看到王羲之、蘇軾、黃庭堅等人的墨寶珍品,以不斷代的碑刻文化聞名于世。
入夜的廣廈藝術街,伴著滋啦作響烤肉香氣飄來的,是一股文化味道。名家畫苑、夜市畫廊、雅致茶藝、精巧糕點、非遺力作混搭于街區,靜雅之中不失人間煙火氣。
2016年,盤錦廣廈藝術街開街,定位文化創意產業園,吸引了160多位藝術家入駐,因為小眾傾向火過一陣就偃旗息鼓了。2022年,年輕的張悅臨危受命擔綱廣廈藝術街總經理,大刀闊斧推出文化夜市,風格依然保留文藝范兒,招引創新能力強、自帶流量的店鋪入駐。隨著游客數量節節攀升,這里已成為熱門打卡地,書畫作品交易量不斷增加,小紅書上幾度刷榜,成功躋身省級旅游休閑街區。

盤錦廣廈藝術街,煙火氣與“文藝范”并存。盤錦市委宣傳部供圖
當文化之樹開枝散葉,自然與人文深度交融,小城氣息中佐加了文明酵素,涵養出厚重的心性,成就了文藝愛好者心中的“詩與遠方”。
大河浩蕩而來,渤海驚濤拍岸,海韻擁抱河風,一盤錦繡之城,從歷史深處走來,向著美好未來奔去。如此盤錦,可堪期待!
【作者簡介】
王剛,遼寧日報盤錦記者站站長,畢業于蘭州大學。在遼寧報刊傳媒集團從事新聞工作27年,多篇作品獲遼寧新聞獎一等獎,曾獲遼寧省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

遼寧日報記者王剛(中)在盤錦廣廈藝術街采訪。林相竹攝
記者 : 王剛
責編:楊東溟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