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阜新
寫在前面的話
品味城市,有很多角度,新聞人的觀察是其中之一。1954年遼寧日報創刊伊始,就在當時的鞍山、撫順、本溪、旅大、錦州、安東、阜新等地設記者站,漸至全省14個市都有了派駐記者。14座城,不僅是派駐記者的報道對象,亦是他們的生活之所。新聞人的眼光見微知著,筆耕多年,又飽含一番深情。2025年1月22日起,本報推出《如此》系列,值此新春,與讀者分享新聞人眼中的城市圖景,筆下的城市記憶。如此真情,直擊人心;如此情懷,感同身受;如此遼寧,精彩萬分!
本期文章作者為李越,遼寧日報阜新記者站站長。從事新聞工作20余年,10余篇作品獲評遼寧新聞獎一(特)等獎,作品《大地情書》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到阜新工作生活的時間快一年了,對這座曾“一煤獨大”的城市,有了堪稱顛覆性的認識。
說顛覆,并非夸張。而是真正走進,來一場“Citywalk”之后的切身感受。
小城不大,風景如畫;人口不多,特別好客;民風淳樸,開放包容;城市宜居,富有引力……總之,很“治愈”。以往“傻大黑粗”“風沙肆虐”的標簽,已褪去。
其實,城市如人,各有個性。有的粗獷,有的秀美,有的豪邁,有的細膩。若給現在的阜新“畫個像”,“厚道”二字,最為貼切。

阜新細河兩岸風光秀美。阜新市委宣傳部供圖
厚道
剛到阜新那幾日,一度不好意思開口。一說話,對方就直接說,“沈陽來的吧!”
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囧”。怕自己一個外地人,融不進去。但很快,這種顧慮就消除了,因為阜新人太厚道了。
出門問個路,對方恨不得給你送到目的地;到哪兒辦個事,工作人員“掰開了揉碎了”給你講半天,生怕你聽不懂;打個出租車,“的哥”一路上給你介紹美食美景,出行攻略……不管走到哪兒,都能遇到“活雷鋒”。
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會主動出手幫忙解決問題,主打一個熱心腸,肯辦事,真靠譜。
厚道阜新,讓我這個“后到”阜新的新阜新人,有回家的感覺。
我不禁在想,阜新人的厚道從何而來?
帶著這個問題,與阜新本地人對話,我慢慢了解到,這是有歷史的。
回撥時間的指針,讓咱們“穿越”到8000年前。
彼時,查海遺址升起第一縷炊煙,人類開始在這里繁衍生息,播撒文明之種。
“中華第一龍”在此出土,“世界第一玉”在這問世,“玉龍故鄉,文明發端”,讓阜新借“龍”起勢,打造龍源文化新名片。
千年文脈,生生不息,滋養了阜新的人文氣質,涵養了阜新的文化自信。
2024年初,“龍源阜新、查海尋根”火爆出圈,讓全網了解了阜新人的誠實、淳樸、熱情好客。
再說說蒙古貞文化,這是阜新地域文化形成中極其重要的部分。
遼闊的草原,讓蒙古族擁有了開闊的胸懷、豪爽的性格。居住分散、人口少以及戰勝自然的需要,又讓他們形成互幫互助的理念。
好客、善良、溫厚、慷慨大方、情誼深厚、坦率義氣,有同情心……廣泛感染和影響著阜新大地。

多元的民族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劉大輝攝
這里還有礦山文化的滋養。
120多年前的秋天,百年開采史在阜新拉開帷幕。一代代礦工,滋養和塑造著這座城市的性格。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這些品行都刻進阜新人的骨子里。
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造就出的時代精神,都可濃縮為“厚道”二字。
時間回到當下,“厚道阜新”,恰切地概括總結了目前阜新的城市基因。
“六個你”,頗有代表性。
這是發端于民政,成長在民生,如今擴展到經濟社會全領域的系列行動。“找到你”“陪伴你”“記住你”“守護你”“幸福你”“溫暖你”,全社會各行各業均參與其中。
秉承“厚道”之心待人接物,這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一種深藏的遠見,一種高尚的品格,一種可貴的心態。
這,更是阜新的集體人格。

多元的民族文化在此交融碰撞。阜新市委宣傳部供圖
轉型
作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轉型是阜新的“必修課”。
20多年來,以改革為“鑰”,各領域持續破解成長的煩惱,發展的“堵點”。
先說人們直觀感受最為明顯的生態,空氣“鮮亮”了!
說實話,前幾年出差,最不愛到阜新。為啥?風沙大,張嘴就“吃灰”。
但現在不同了,天藍水碧,空氣清新,很多外地人對阜新的空氣質量直呼“簡直不敢相信”。

廢棄的新邱露天礦礦坑被改建成越野賽道。阜新市委宣傳部供圖
來看一組數據。
2024年全年,阜新市PM2.5濃度為26.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2.9%,改善排名全省第1;水質指數4.75,同比改善9.09%,改善程度排名全省第1;未出現重度及以上污染天。
這可是在科爾沁沙地的南緣阜新,這里可是遼寧的風口和“沙窩子”,居然交上了這樣一份空氣質量成績單。
“優等生”不是輕輕松松“煉”成的。這緣于阜新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堵風口,筑屏障,治沙源的持續努力和付出。
去年夏天時,到遼蒙邊界走過一遭,那里的綠植,擋了風,阻了沙。前陣子又去了一次,發現綠色屏障的“色號”又加深了。
海州露天礦,昔日的“地球傷疤”,現在坑底已養起層層疊疊養的綠意。
還有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示范區,繞陽河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區,柳河流域綜合治理示范區……都從“沙進人退”轉為“綠進沙退”。
山河重整、空間重構、鄉村重生……“阜新灰”“阜新沙”變成了“阜新藍”“阜新綠”。

在廢棄礦坑上建起的阜新百年國際賽道城。阜新市委宣傳部供圖
城鄉環境的變化更是讓市民可及可感。
走在阜新街頭,幾乎看不到裸露的空地,即便土地尚未利用,也被綠植所覆蓋。這是阜新“全域苗圃化”建設的成果。
“在閑置的土地上植樹種草,避免了大風天起揚塵,為城市增添了綠意,一舉兩得。”阜新人對近兩年城市不斷擴綠,贊不絕口。
玉龍湖公園,是阜新人茶余飯后經常散步的所在。傍晚,在這里遛彎,經常能聽到市民聊城里的新鮮事兒。
“去年夏天下了幾場大雨,玉龍湖、細河水面上沒見著垃圾!”
“以前可不這樣,一下雨整個玉龍湖上都是上游沖下來的各種污染物,埋汰不說,還有安全隱患。”
“聽說下大雨之前市里就清理了各種垃圾,疏通了河道溝渠,水系通暢了。”
“這兩年市里環境整治就沒松過勁兒啊,大掃除都成常態了,環境才能像現在這么好。”
“早上醒來,窗臺上沒有灰了!”“白襯衫領子不變色了。”“風小了,塑料袋也不在天上飛了!”“嘴唇不起皮了,臉上也沒那么干了,城市有潤度了!”
市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講述變化,臉上是滿滿的幸福感。

阜新市高德矸石山由噴煙冒火的“火焰山”,變成休閑公園。孫光輝攝
經濟上的轉型更是“要件”。“煤電之城”,在向新能源城市轉身。
這種轉型,是有先天條件的。阜新處于全球風光資源的“黃金帶”,風能、光能資源豐富,風力、光伏發電小時數均排在全省首位。
后天也很努力,新能源產業基礎非常扎實。有特變電工、三一重能等頭部企業,有數量眾多的中小配套企業;有力達鑄造等核心部件生產企業,有遠景能源等整機裝配企業;有華能、華潤等大型央企,有德爾汽車部件、國核碳纖維等本地企業……
推進能源結構向綠而行、向新而生,阜新有為!

“中國籃球城”綠意盎然。劉大輝攝
溫暖
阜新,一方干事創業的寶地,人們安居樂業的福地。通過精耕一方沃土,讓天南海北的人們愿意來,待得下,覺得暖。
創業者們在深度融入阜新。
走企業進園區,發現操著“南腔北調”者眾多。問10個人,得有8個是外地來的“新阜新人”。
談起對阜新的感受,他們頻頻豎起大拇指:“阜新人很淳樸”“不排外”“待我如兄弟”。
阜新人自己說,要給企業家們提供360°無死角的幫助,消除他們的陌生感,讓大家融入當地,安心發展。
最近在阜新,有個挺火的詞兒,叫“三調度”。
具體來講,指單月調度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雙月調度園區發展和企業運行,市委主要領導點調。
核心就一條,用營商溫度,呵護發展速度。
“把政策要精準送到企業手中,不能只宣傳不落地”“釋放政策紅利要結合企業實際,細水長流、‘小火慢燉’,持續發揮效益。”阜新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要通過與企業家對話,發現并梳理共性問題,研究解決方案,實現從“解決一個事兒,到解決一類事兒”;遇到的個性化問題,一事一議快速推進解決。
為企業“站臺撐腰”“雨中打傘”“雪中送炭”“錦上添花”……總之,全市上下總動員。千余名干部包保1032 戶企業,讓企業家鼓足信心和干勁。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阜新引力,越來越足。來阜的企業家,越來越多。
有個細節值得關注,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地人看好阜新,扎根阜新,成為新阜新人。
2022年以來,阜新以外戶籍人口,在市域購置房產數量約1.2萬套。購房的主力軍除了省內居民外,還有來自北京、廣東、江蘇、浙江等地的人們。
阜新也張開雙臂,歡迎大家“回家”。
組織召開“新”阜新人座談會,及時協調解決遇到的困難;安排大家參觀城市養老、醫療設施,讓外來者更快融入這座城市;發布《致全市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的一封信》,表達城市對新生資源力量的關注與支持;聯合沿街單位、商戶設立“暖心驛站”,為新就業群體及戶外工作者提供休憩與便利,展現城市的人文關懷……
厚道阜新,好一座溫暖之城!
【作者簡介】
李越,遼寧日報阜新記者站站長,從事新聞工作20余年,10余篇作品獲評遼寧新聞獎一(特)等獎,作品《大地情書》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遼寧日報記者李越(右)在阜新市海州區韓家店鎮民主村采訪種植結構調整。
記者 : 李越
責編:楊東溟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