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丹東
寫在前面的話
品味城市,有很多角度,新聞人的觀察是其中之一。1954年遼寧日報創刊伊始,就在當時的鞍山、撫順、本溪、旅大、錦州、安東、阜新等地設記者站,漸至全省14個市都有了派駐記者。14座城,不僅是派駐記者的報道對象,亦是他們的生活之所。2025年1月22日起,本報推出《如此》系列,與讀者分享派駐記者眼中的城市圖景,筆下的城市記憶。如此真情,直擊人心;如此遼寧,精彩萬分!本期文章作者為黃寶鋒,遼寧日報丹東記者站站長,從事新聞工作25年,多篇作品獲遼寧新聞獎一等獎。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
丹東,就是我心中的城。
有人吐槽說,這里曾是全國聞名的明星城市,可惜早已沒落了;也有人抱怨說,這里工資不高,但物價不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丹東。皆因目光所及之處,便是他們對這座城市的認知。
于我而言,這座城,如同一本富有美感,更富有情感的厚重圖書,既承載著“北國江南”的風韻,又沉淀了太多人的離愁、思念和回眸,有家的味道,有親人的牽掛,也有明月清風的雅致。
我喜歡生活在丹東這座城市。當然,并不是第一眼就喜歡上的。說起來,最初還真是因為工作的緣故。而后,當我穿行于大街小巷,沿江慢慢行走,觸摸著城市的脈動與肌理,感受著人間煙火的溫馨,再用20多年的時光細細品味,才真正讀懂她的好——一種溫婉的,又有著千面風華的好。
這種感覺,更多體現在最東邊的長城,最峻峭的山,最養人的水和最難渡的江,以及最可愛的人,著實讓人眷戀不已。

美麗的鴨綠江畔 本報特約記者劉海東攝
長城的起點在哪里?
23歲之前,我一直以為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因為不僅小學、中學課本里是這樣寫的,甚至連《辭海》也曾是這樣定義的。
直到我2000年大學畢業來到了丹東。那一年,我在這里找到了駐地記者的工作,也聽到了一個改寫教科書的答案: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東端起點就在鴨綠江畔的虎山。頗為幸運的是,沒過多久,我就參與了虎山長城二期修復工程的相關報道,并因職業原因,與這座明長城之首有了多次近距離的接觸。
初登虎山,是初秋的一個午后,極目四望,但見江河似帶,雄關如鐵,兩國風光,一覽無余,頓生夫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的喟嘆。

虎山長城 本報特約記者劉海東攝
險峻挺拔、臨江峭立的虎山原名馬耳山,因兩個并排高聳山峰,狀似兩只豎立的虎耳,亦稱虎耳山,距丹東市區不到20公里。為防御外族侵擾,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長城選址虎山。《明史·兵志》中曾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后歷經百年風雨,虎山長城逐漸湮沒于歷史的天空之中。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經羅哲文等一大批長城專家學者實地考察,認定虎山長城為明長城東端起點,這一發現使中國萬里長城延長了1000多公里。
巍巍虎山頭,長城東起點,如此丹東。
烽火年代,萬里長城曾守護國泰民安、山河無恙。如今,山河安定,長城內外皆故鄉。精心守護好、傳承好長城資源,弘揚好長城文化,丹東一直未曾停下腳步。
去年,丹東文旅火爆出圈兒,虎山長城也圈粉無數。2024年12月28日,百余臺自駕車輛從虎山長城出發,開啟了通江達海之旅;而在半年之前,“大美中國 相約長城”遼寧虎山—甘肅嘉峪關長城東西兩端旅游線路啟動儀式,舉辦地也在虎山長城。
為啥都在虎山?說來跟丹東的地理位置分不開。沿海、沿江、沿邊,丹東是中國交通區位最多元的一個城市。除了是中國萬里長城最東端起點,她還是華夏萬里海疆最北端起點,國道G228起點和國道G331起點。
攤開一幅中國地圖,會有最直觀的感受。站在丹東看丹東,這里是祖國邊陲、交通末梢。跳出遼寧看丹東,這里是東北亞經濟圈與環渤海、黃海經濟圈的重要交會點——向西,沈陽都市圈近在咫尺;往北,東北區域市場廣闊;朝東朝南,日韓等國隔海相望……

藍天碧水是丹東良好生態環境的“標配”。本報特約記者劉海東攝
林花謝了春紅,夏夢,秋風,太匆匆,又是一個冬。
這個冬天,盡管褪去了熱鬧的綠意,盡管游人不如夏秋之際,以雄、險、幽、奇、秀著稱于世的鳳凰山仍以別樣的靜謐美景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熱度一直霸榜。緣何?自然之美與人文之韻交相輝映。
霸榜的又何止鳳凰山這座“最陡峭的山”呢。1月12日,各地游客齊聚于寬甸滿族自治縣黃椅山玄武湖冰雪大世界,嬉冰雪、逛民俗,喜迎新春。這是繼去年12月15日,丹東在天橋溝國家級滑雪旅游度假地滑雪場舉行“冰雪溫泉莓好歡樂季”啟動儀式后的又一冰雪活動。
山,依然是山。
仁者樂山。丹東人尤其如此。因為確實有這個底氣。丹東的山綠得出奇,美得如畫,名山之多,羨煞旁人。黃椅山擁有獨特的火山地貌,是罕見的“天然火山博物館”;天華山奇妙、清幽、雄險、潤秀,被譽為“曠世佳境 萬景奇山”;花脖山堪稱“遼寧屋脊”,山高林密,植被蔥郁……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有人說,來一次丹東,相當于環游大半個中國。此言非虛。丹東景區景點面積占全境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處處是風景。這幾年,丹東聚焦打好紅色、邊境、生態“三張牌”,念山海經、唱文旅戲,賽事層出不窮,更多人跟著活動游丹東,“鴨綠江畔 丹東真好”的品牌越叫越響,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先行區正從愿景走向現實。

丹東港 本報特約記者劉海東攝
地白風寒,鴨綠江碧波蕩漾,一如75年前。
“知道鴨綠江,都不一定知道丹東。”澎湃新聞《丹東,<金剛川>取景地,神秘的邊境小城》一文下網友的評論,讓很多丹東人覺得扎心。然則,靜下心來,想想也對,人們更耳熟能詳的,其實是那首熱血激蕩的嘹亮軍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遙望歷史的天空,75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從丹東出發,浩浩蕩蕩跨過鴨綠江,與對手展開殊死搏斗,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丹東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要血給血,為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特殊貢獻。彼時,她還叫安東,直至1965年,方改名為丹東,意為紅色東方之城。
紅色東方之城,如此丹東!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行走丹東,鴨綠江斷橋佇立江心,鋼筋鐵骨彈痕累累,雖飽經風雨,仍雄偉堅強。憑欄一覽江岸全貌,既可目睹和平寧靜的今日,也可追溯炮火連天彈痕遍地的昨天;河口斷橋,毛岸英、楊根思、黃繼光等先烈的雕像聳立橋頭,仿佛在無聲述說著70余年的守望。
怎能不去抗美援朝紀念館走一遭?這里不僅是一處紀念館,更是一本活生生的歷史教科書。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登斷橋、逛江邊、觀抗館……紛至沓來的各地游客相聚于此,多因鴨綠江。
鴨綠江,這條“最難渡的江”,已不僅是一條界河,更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凝聚著一個民族最深沉的情感。
去年國慶期間,來自北京、廣州、武漢等城市的200多位游客齊聚鴨綠江斷橋,共同揮動著手中一面面鮮艷的“中國紅”,用嘹亮歌聲表達對祖國的深深熱愛和美好祝福。
不用特意邀請、不用專門動員,信仰的力量足以一呼百應。
“英雄城市”,如此丹東!

抗美援朝紀念館 本報特約記者劉海東攝
“君子如水,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擇一人而白頭,擇一城而終老。”喜歡丹東的理由很多,水無疑是其中之一。
丹東的水,多得真讓人驚嘆。江、河、湖、海、泉遍布境內,近千條兩千米以上大小河流縱情奔流,人均占有水資源量是全國的1.5倍、遼寧省的4.5倍,地熱溫泉和礦泉水資源居遼寧之首。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水有大德、大境,是有靈性和人性的。無疑,自古便為水潤之地的丹東便是“向水而生、逐水而居”的理想之處。
丹東是著名的“中國溫泉之城”,長壽養生“神湯”無數。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人們不辭辛苦,一路奔波,來到五龍背、東湯等地,沉浸在溫暖的水中,舒展筋骨,緩解疲勞,享受大自然的恩賜。
但,又不僅僅是大自然的恩賜,以法之名守護綠水青山,護航生態文明建設,丹東水環境、空氣質量多年來始終“領跑”全省,藍天碧水是這里良好生態環境的“標配”。
于是,在這個有江、有海的地方,“最養人的水”除溫泉水之外,更濃縮在鳥類的鳴叫與羽翼的振動中。
發源自長白山南麓的鴨綠江,從莽莽山林中奔騰而來,一路江風浩蕩,在東港附近注入黃海。秋天的丹東鴨綠江口濕地,生命最美的顏色在這里盡情綻放。去年7月,作為該系統遺產最北端的提名地,丹東鴨綠江口候鳥棲息地被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地。
豐富的水系,造就了丹東包容大氣、開放通達的人文氣質,歷史的涓涓細流浸潤著城市的血脈,也賦予了丹東人民向海圖強、不甘人后的膽識氣魄。丹東,因水而靈動,也必將因水而興,續寫出“英雄城市”的新時代傳奇。
“這丹東,真是拼了!”看到環衛工人半夜在打掃衛生,游客為丹東豎起大拇指。
去年“十一”黃金周,來丹游客人數同比增長235%,整個假期,丹東機關干部和廣大市民主動錯峰出行,用最樸實的行動,述說著對家國的情感認同。
自然也有深深的文化認同。從2019年起,丹東組建《銘記》創作團隊,以尋找“最可愛的人”、講述“最可愛的人”、學習“最可愛的人”、爭做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為主線,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抗美援朝口述歷史搶救性挖掘整理工作。5年來,行程逾20萬公里,采訪了志愿軍老戰士、抗美援朝英雄模范600多人,真實還原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知所從來,方明所往。走得再遠,也沒有忘記“最可愛的人”,并于時光流轉中,把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具象化,漸漸變成了最可愛的人。如今,在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指引下,承繼著不畏艱難、堅韌不拔的精神特質,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的丹東人,向“綠”轉型,以“新”提質,奮楫揚帆。從這個意義上說,丹東,是一座城,更是一種情懷。
江海奔騰,新潮迭涌。東經124°,北緯40°。這里是丹東。
【作者簡介】
黃寶鋒,遼寧日報丹東記者站站長,主任記者,在遼寧日報從事新聞工作25年,多篇作品獲評遼寧新聞獎一等獎。

遼寧日報記者黃寶鋒(左)在遼寧五龍黃金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采訪。
記者 : 黃寶鋒
責編:楊東溟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