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撫順
撫順,“福”順。
行走撫順,你說撫順是一方福地,撫順人都會自豪地點頭認可。
就連為孩子或店鋪起名字,撫順人也喜歡用“福”、“順”、“富寶”、“祥順”等類字詞,撫順街頭,細細打量,富順超市、福順飯店、福寶賓館,不一而足。
用“福”“順”起名字,為的是圖個吉利,而許多外地人,逛過撫順后,也常常由衷地感嘆:撫順,真是塊“風水寶地”!
這,絕非虛言!且不說發跡于新賓滿族自治縣,縱橫馳騁的清王朝;也不說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適宜人居的氣候環境,越深入了解撫順,你會發現,是那得天獨厚的“四個一”——一條河、一座山、一條路、一個人,成就了撫順之“洪福”!

撫順城市風貌。鄭永爭攝
一條大河奔騰向前,渾河之水潤七城。
自古以來,眾多文明大都因河而興。發源于清原滿族自治縣滾馬嶺的渾河,全長495.4公里,自東向西,穿過茫茫大山,浩浩蕩蕩,直奔渤海而去,一路哺育了撫順、本溪、沈陽、遼陽、鞍山、營口、盤錦等遼寧中東部城市群,也孕育了撫順燦爛厚重的歷史文化。
當渾河沖出茫茫群山,流至撫順市區東側時,便匯入了聞名遐邇的大伙房水庫。
1953年,新中國百廢待興,國家仍投入十萬人馬和巨大財力興建大伙房水庫,歷時5年,方才竣工。
建成后的大伙房水庫,守護渾河歲歲安瀾,如今,還擔負著遼寧中部7市2300多萬人的飲水重任,被當地百姓稱作“大水缸”。
多年來,為保護好這座“大水缸”,撫順人默默付出了許多。撫順市實行最嚴格的水源地保護措施,對大伙房水庫流域內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35條河流和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26條河流實施河道封育。
撫順市生態環境局相關人員告訴筆者:“目前,大伙房水源保護區面積有5400多平方公里,占撫順市總面積的48%,為保護好這‘一泓碧水’,一、二級保護區內212家工業企業和104家養殖場被依法關閉,庫區漁業網箱養殖全部退出。”
“平日里,針對非法捕撈、破壞防護欄、垂釣、燒烤、野浴等影響保護區秩序的違法行為,所里8名民警晝夜巡邏防控,每個民警平均每天要巡查50多公里。”大伙房派出所所長宋懿安說。
經過撫順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大伙房水庫上游3條入庫河流及其流域考核的6個斷面均達到國家Ⅱ類水質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保護區水源涵養能力逐年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持續改善,大伙房水源保護區內國家重點保護的Ⅰ級野生植物從無到有,國家Ⅱ級保護鳥類達到19種,保護區呈現出“人與河湖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2024年,大伙房水庫被評為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晴空下的大伙房水庫。姜義雙攝
一座大山瑰麗錦繡,龍崗山脈殷實福長。
連綿起伏的龍崗山脈盤桓在撫順東部,號稱“遼寧屋脊”海拔1373.1米的崗山突兀而起,如是晴天,登上峰頂,極目遠眺,可以看到百里之外的通化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清原縣英額門鎮有個農民叫徐等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摸索著人工種植龍膽草,幾經反復,終獲成功,但他致富不忘鄉親,手把手教大伙種植,目前全國8成龍膽草出自清原,眾多農戶跟著老徐發家致富。
龍崗山饋贈撫順人的不止有龍膽草。在這大山深處,蘊藏著34 種礦產,資源總量約54.97 億噸;森林蓄積量達8200多萬立方米,有木本植物43科95屬266種,當中不乏東北紅豆杉、紅松、水曲柳、鉆天柳、紫椴等珍稀樹種,還有7種植物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近年來,在新賓縣,又發現了雙蕊蘭花等5種國家珍稀瀕危高等野生植物。2013年,撫順市獲評全國“森林城市”,清原、新賓獲評“全國深呼吸縣”。
優良的生態為草本植物的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撫順境內的林下、河溝、山坡,隨處可見蕨菜、大葉芹、桔梗等50多種山野菜,人參、黨參、細辛、龍膽草等30多種中藥材,目前,撫順山野菜種植總量達25.5萬畝,中藥材種植總量達109萬畝,龍膽草、林下參享譽國內外,樸實的大山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聚寶盆”。
一條熱氣騰騰的鞍山路,見證了撫順工業的輝煌。
走進撫順市望花區,沿著鞍山路,自西向東,從有著新中國“特殊鋼搖籃”美譽的撫順鋼廠到撫順鋁廠、撫順石油三廠、撫順催化劑廠,隨后進入新撫區,撫順礦業集團、撫順發電廠,再到東洲區,撫順石油一廠、石油二廠、烯涇廠、乙烯廠……清一色的大型國企,著實氣派!
從煤、油、電、鋼、鋁到機械、電子、化工,從生產出新中國第一桶汽油、第一噸鋁、第一噸鎂、第一噸硅到第一噸特殊鋼、第一臺挖掘機、第一臺管殼式換熱器,曾經,一個又一個填補“國內空白”的喜報從撫順傳遍祖國大地。當多數家庭還沒有電視機的那個年代,撫順生產的金鳳牌電視機一度供不應求。
正是憑借著響當當的產業實力,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撫順市就被列為全國工業先行化城市;到九十年代,已位列全國較大型城市第18位。
產業興旺帶來了城市的繁榮:帶著盒飯騎著自行車浩浩蕩蕩進廠上班的產業大軍,人流如織的東西四路步行街,夜晚,大街小巷燈火通明的店鋪,每到周末就熱鬧非凡的工人俱樂部……這些留存在撫順人記憶深處的場景,仿佛如昨。
步入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動了撫順產業的轉型升級,也讓撫順人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鱗次櫛比的新樓、寬敞的馬路、多到停車都費勁的家庭轎車、16座飛跨渾河的大橋,撫順城越來越有大都市的韻味,撫順人的生活也越過越有滋味:茶余飯后,或到十里渾河公園散步健身,或到月牙島觀賞水幕電影,或到渾河大劇院觀看演出;每逢節假日,將妻攜子,驅車鄉下,住民宿、賞美景、玩漂流……

位于新賓縣赫圖阿拉城的努爾哈赤出生地。姜義雙攝
一名來自湖南的年輕戰士,筑起了不朽的精神豐碑。
1960年4月7日,雷鋒從遼陽來到撫順,支援撫順鋼廠建設。到1962年8月15日,短短兩年零四個月,這個樸實陽光的青年戰士就用自己的行動鑄起了一座熠熠生輝的精神豐碑。
也是從那時起,許多外地人提起雷鋒,很自然就想到了撫順。
60多年來,撫順市先后涌現出“全國愛國擁軍好媽媽”胡玉萍、“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鄧鳳蘭、“優秀人民公仆”張百川、“黨的基層好干部”趙景順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學雷鋒典型。
60多年來,雷鋒精神已深深融入到撫順人的血脈之中,造就了撫順人顧全大局、擔當奉獻的可貴品格。
為支援各地工業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撫順先后向全國87個企業、事業單位輸送5000多名急需人才;累計為國家貢獻煤炭近8億噸,煤炭開采高峰期曾占全國總產量的 1/10,被譽為“共和國燃料供應部”。
2018年,在撫順人傾力建設的撫順經濟開發區基礎上成立的沈撫示范區,如今已成為全省改革創新示范高地。
牢記國之大者,撫順人無怨無悔!如今的撫順人,人人學雷鋒,人人爭做雷鋒,已有185名普通市民被撫順市委授予“百姓雷鋒”稱號,他們當中有冒著生命危險救出14名被火圍困群眾的“吊車俠”蘭郡澤,為生命“搶單”的外賣小哥盧旭東,一個電話救回一家五口生命的張雅麗,跳進冰冷河水勇救落水司機的退休職工張寶付……
目前,撫順市擁有學雷鋒小組4萬余個,學雷鋒服務隊1700余支,創下了40多個學雷鋒“全國第一”。

撫順雷鋒紀念館。姜義雙攝
回望歷史,你會發現,特殊的歷史文化、氣候條件造就了撫順人堅韌頑強、不屈不撓的性格。孫銘武、孫銘宸、孫銘久就是其中的代表。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清原縣南口前鎮南三家子村的孫銘武、孫銘宸、孫銘久三兄弟變賣家產購置武器,聯絡同鄉,歃血為盟,組建血盟救國軍,武裝抵抗日本侵略,并用抗日口號集體創作了《血盟救國軍軍歌》:
用我們的血肉喚起全國民眾
我們不能坐以待斃
必須奮起殺敵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起來,起來……
據撫順市社科院原副院長王平魯介紹,當年血盟救國軍里傳唱的《血盟救國軍軍歌》,歌的曲調采用的是古曲《蘇武牧羊》,歌詞結構與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類似,可稱作“國歌母本”。
孫銘武三兄弟在抗日中不幸犧牲,當地鄉親將他們一起埋葬在南三家村的后山上,永遠守護著家鄉。
在抗擊外敵入侵的艱苦歲月里,撫順大地的抗日烽火始終不滅,楊靖宇、王仁齋、李紅光等抗日英雄都在撫順戰斗過,三塊石、筐子溝、崗山等抗聯遺址,如今已成為激勵后人不忘國恥、奮發進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歲月流轉,時移世易。注入紅色基因的撫順在推進祖國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又相繼涌現出吳峰橋、殷鑒明、楊偉、張寶琛、李文生、劉洪林、劉金良、李中華、劉全國等一批又一批時代楷模。
撫順人深知,正是這些為民族解放浴血奮戰、舍生忘死的英雄,這些為祖國建設奮勇拼搏、無私奉獻的楷模,才是激勵撫順人一往無前的不竭動力;唯有他們,才是撫順人最為自豪、最為珍惜的“福”。
與雷鋒同行,與英雄作伴,撫順人的明天,福氣更多!日子更紅火!
【作者簡介】
姜義雙,遼寧日報撫順記者站站長,高級記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省優秀新聞工作者,作品曾獲中國新聞獎;2020年赴湖北武漢一線參與抗疫報道,受到國家表獎。

遼寧日報記者姜義雙(左)在采訪大棚葡萄種植戶。
記者 : 姜義雙
責編:楊東溟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