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漂大海盼豐年

王家島。

于錫富正在制作海燈。
年·事
王家島位于黃海北部,屬于長山列島一部分。
午后的陽光曬得人懶洋洋的,85歲的于錫富坐在院子里,將一塊長方形舵板按在一個帆船形狀的海燈的船底,這會讓船體更堅固,更抗風,也漂得更遠。按照傳統,正月十三是漁民最看重的海燈節,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準備海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魚蝦滿艙,于錫富已經習慣于此。
壹
臨近除夕,王家島的大街小巷愈加熱鬧。
于錫富帶著兒子來到海邊,看著裝飾一新的漁船心里更敞亮了。
年節到來時,人們早早把漁船拉上岸,在船頭上畫一輪圓月,涂上紅油漆,在船頭兩側和船尾兩個燕翅以及船尾部兩側對稱的小柱子上涂紅油漆作為裝飾,并書寫對聯。“海不揚波”“順風相送”等吉利話兒會貼在船頭、船尾、船中間大桅桿、船頭二桅桿、船尾三桅桿等處,以求吉祥平安。
在王家島,正月十三放海燈的習俗延續了上千年,已經成為當地的一種文化,也是漁民精神的一部分。這些海燈,承載著他們對未來的殷切期盼。如今也成為展示給游客們的一大特色。
于錫富家有九口人,個個是做海燈的好手。于錫富年紀最大,手藝也最嫻熟。
“老一輩做海燈是非常講究的,燈芯要用山芳草或者松樹塔,船身以高粱稈或者玉米稈為主。”于錫富邊說邊拉過一根一米長的玉米稈,迅速削成合適長短,將其組裝成船身的形狀。布滿老繭的手在上面快速地穿梭著。
制作一盞海燈,需要經過選材、扎制、裱糊、自畫、自繪、自彩等若干工序。海燈都扎制成風帆船式,以彩紙和掛彩裱糊,船里點上蠟燭。
去年于錫富做了一個3米長的大海燈,拿去參加比賽還得了大獎。這讓他覺得很有成就感。現在村子里會制作海燈的手藝人少了,年輕人習慣買現成的,村民街坊找他訂制海燈的也不少。所以,每年春節前,他都挺忙。
貳
于錫富家的院子里,擺放著正在制作中的大小海燈。小年這天,院子里豎起了燈籠桿。
在王家島,春節家家都要豎燈籠桿,燈籠桿也可作鞭架子。
以前人們會在自家門前或者院子里挖個坑,將細高的樹干固定其中,桿的頂端有橫杠和滑輪,燈籠通過繩子可以像升旗一樣升上頂端。現在日子越過越好,家家戶戶在自家院子里裝上火紅的燈籠和華麗的彩燈,大門口則插上彩旗作為裝飾。
于錫富家的燈籠將從除夕一直亮到正月十五,他說,“每晚都要點著,寓意著來年的日子要‘紅紅火火’。”于錫富的臉上刻著深深淺淺的皺紋,黝黑的皮膚粗糙而堅韌,深陷眼窩里的一雙眼睛炯炯有神,仿佛能看穿大海的心思。
院子里的燈,照得家里吉祥如意;大海上的燈,同樣寄托著美好祝愿。
大海以無盡的慷慨,滋養著海島上的村莊。而靠海而居的人們,也對大海懷著無盡的敬畏與祈愿。
在王家島,年夜飯的餐桌上,也滿是大海的饋贈。
于錫富說,到了除夕,黑魚、黃魚、梭魚,生蠔、扇貝、海螺各種貝類,這些來自海洋的味道是不可缺少的美味。即便是餃子,也要用海鮮入餡,海參、海膽、海腸都是絕佳的食材,主打一個“鮮”字。“還有一道菜不能少。”于錫富說的是大黃魚,一整條大黃魚用少許香菜點綴,寓意著“年年有余”。
大連人對海鮮的喜愛和自信是從內而外的。
叁
對整個王家島的居民來說,正月十三是個大日子。傳說這天是海神娘娘的生日,大連地區沿海漁戶都要給海神娘娘送燈。
于錫富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提前吃晚飯,因為要早點出門,去放海燈。
今年,于錫富做了一個兩層船體的海燈,寓意著新的一年全家日子更上一層樓。這個新海燈,讓于錫富的兒子十分贊嘆。對他來說,木匠出身的父親,手巧,做活兒精細。這不僅給全家積累了好名聲,也成為家里可以養家糊口的一個營生。
放海燈,需要全家人共同參與。跟著于錫富,兒子、兒媳、孫子、孫女……浩浩蕩蕩的一家人一起出發。
村里的人們,聚集在海邊,等到天徹底黑了,便將海燈一一放到海里。
漆黑的海面上,插著蠟燭的小船伴隨著陣陣海浪搖曳著漂向遠方。點點燈火仿似星光,在無際的海上閃爍。
隨著海燈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緩緩漂遠,漁民們會敲鑼打鼓,點燃爆竹,祈禱一年的漁事活動平安豐收,希望大海能永遠溫柔以待,庇護這片海島風調雨順。
隨著時代的變遷,正月十三放海燈的神秘色彩已經淡化,逐漸演變成一種社會娛樂慶典活動,成為海島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的一年,于錫富滿心期待。
遼寧年俗詞條之南部
打冰尜
打冰尜是東北等地的一項傳統年俗活動。參與者通過揮動鞭子抽打冰面上的冰尜,使其在冰面上快速旋轉,既考驗參與者的抽打技巧,也增添了冰上活動的歡樂氛圍。人們在過年期間閑暇之時,便會紛紛走出家門參與到這項活動中。
貼彩
也叫掛貼,用紅、綠、黃、藍、紫五色紙摞在一起,鑿刻出鏤空圖案,有吉祥寓意,貼在門框、窗框上,數量為單數。人們通過貼彩的習俗,祈求新年平安和豐收。
舞龍燈
金州舞龍燈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地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金州舞龍燈的表演形式包括盤龍、行龍、臥龍等多種動作,龍燈起舞后,伴隨著鞭炮聲和鑼鼓聲,現場呈現一派莊嚴而熱烈的氣氛。
嘮年嗑兒

許樂 62歲
大連莊河市王家鎮東灘村村民
小時候一進臘月家家戶戶就開始備年貨。年貨非常有講究,韭菜、芹菜,這些蔬菜寓意來年有好財運,家家都要有。
殺年豬也非常熱鬧,海邊的殺豬菜里還會放些蝦、貝類等海鮮作為配菜,味道尤其鮮美。用黃米或黏米做的年糕寓意生活節節高。小時候除了盼著吃,也惦記著玩兒。每到春節,孩子們就用蘿卜挖去心,在里面放上蠟燭,做個“蘿卜燈”,大家提著走街串巷開心得不得了。
于文革 31歲
大連莊河市王家鎮前廟村村民
每年春節來臨之前,我會提前把家里徹底打掃一遍,是一年中最干凈的一次。
除此之外,我還非常重視辦年貨,給家人準備新年禮物。就像今年,我早早就把年貨置辦得差不多了,給家人的新衣服也購置完了,新的一年就要穿得喜氣洋洋、漂漂亮亮的。還給他們準備了紅包,希望每個人新的一年都大吉大利、萬事如意。
本報記者 張 穎 文并攝
責編:王永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