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扭熱“東山里”

群山環抱間的大琵琶村。

大琵琶村秧歌隊“排街”“送福”。
年·事
遼東地區地處長白山余脈,俗稱“東山里”。
長白山脈蜿蜒拐進這里,線條變得逐漸溫柔。大琵琶村就安安靜靜地躺在群山環抱間。村民們恪守這一方水土,始終堅守著最原始的年俗。也正是這份特殊的“原始”,既弘揚了民族文化,又給大琵琶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長遠的效益。
壹
1月20日,大寒,清早空氣冷得清冽。
于春成站在自家窗前往外望了望,今年冬天的雪不大,遠處的山尖上只積了一層薄雪。他回過頭撕掉墻上日歷的一頁,離年越來越近,于春成嘟囔了一句:該忙起來了。
在撫順新賓滿族自治縣大琵琶村,春節的重頭戲是地秧歌。
據說先人歲時就有官民同樂、男女起舞的“踏錘”之風,后來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逢年過節,軍民就要唱歌跳舞,傳說這就是滿鄉地秧歌的起源。
于春成就是大琵琶村秧歌隊的組織者。
一進臘月,于春成便開始走家串戶。一是為了打幫手殺年豬,二是張羅秧歌隊的大小事兒。
臘月二十,老張家殺年豬,于春成早早趕過去幫忙。遼東山區過年祭祖講究用黑豬,以前家家飼養黑豬成俗,稱其為“使喚豬”。老張家的這頭豬已經養了一年,肥得敦敦實實。張家二兒子今年第一次殺年豬,顫顫巍巍的樣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一旁正在準備“隔年飯”的張嬸伸出沾滿黃米的手,笑著拉過兒子說,“沒事兒,快去屋里把新炕席鋪上!”
剛從大集上抱回來的炕席寒氣未退,還有些微微發硬,藍底紅花上面印滿了一個一個的小“福”字。在“東山里”,以前無論窮富,過年的時候家家都是必買一領新炕席的,寓意“見見新,翻翻身”。現在炕席都是地板革,結實耐用,很多家也就不換了。但大琵琶村很多村民還是堅持過年時換新炕席子。
殺完了豬,大鍋就燉上了殺豬菜,聚在一起的村民們“南北大炕,炕桌擺上,黃米干飯,葷油熬湯”,大琵琶村的年事熱氣騰騰。
貳
除夕越來越近,大琵琶村的年味兒也越來越濃。
小年前一天,于春成推開杜家豆腐店的門,店主老杜是大琵琶村秧歌隊的副隊長。
“東山里”過年有做豆腐的習俗,豆腐的“腐”與“福”諧音,取“做福”之意,地產的河魚燉豆腐經常是遼東人家年夜飯的壓桌菜,所以春節前豆腐店十分忙碌。
老杜一邊煮豆漿一邊跟于春成“匯報”秧歌隊的準備情況:服裝都是自己的衣服,家里大紅大綠的床單窗簾都是“秧歌服”,60多人的隊伍差不多集齊了。從飼養牲畜到草藥種植,如今村民大部分有了致富項目,錢也都賺到了。這秧歌自然是扭得更來勁兒了。
年根兒底下的大琵琶村,傍晚的落日被燒得紅彤彤的,余暉掛在山頭氤氳成一抹艷紅,村里到處飄蕩著砧板上菜刀剁得乒乓響的聲音,戶戶煙囪咕嘟咕嘟冒著煙,小孩兒拎著從家里“偷拿”出來的鞭炮一路笑鬧著沖向村邊的山頭。女人們系著圍裙屋里屋外地忙碌,雪堆里是一塊塊被凍得結實的苞米茬子“飯塊”。黏火勺、蘇子葉餑餑、薩其瑪等“隔年飯”早已經準備好了。大蘿卜餡和面,拌上調料,用手擠出的素丸子,面切成條狀或菱形狀炸成金黃的排叉,熱乎乎地裝進杏條編織的腰筐里,吊在廚房的棚上。到了過年期間,孩子們玩餓了,或是家里來了客人,這些都是隨時可以抓上一盤墊食或待客的美味。
叁
待到除夕夜,村里家家戶戶都是紅燈高懸。年夜飯餐桌上擺滿硬菜,豬肘、豬蹄、河魚燉豆腐、肉腸、皮凍、“黑瞎子上炕”(滿族傳統火鍋),大伙兒舉杯歡賀,唱著當地特有的小調,歡慶新年。
除夕一過,便是正月。于春成說,初七一早,秧歌隊就會穿戴一新,浩浩蕩蕩從村東頭開始扭起。先繞村一周,然后“排街”挨家挨戶“送福”,隊形和陣式依地形變化,五風樓、九連燈、梅花、五角星、二龍吐須、對面斗、套連環、剪子股等,各種花式應有盡有。
喇叭嗩吶響徹溝溝岔岔,到處都是粉彩花扇的影子。
大琵琶村一共四條街,秧歌隊足足要走上五六公里。看到秧歌隊進來,村民會放一掛鞭炮迎接。一時間,古樸的鄉村籠罩在一片鑼鼓喧天和鞭炮齊鳴的熱鬧中。
到了晚上,秧歌隊的鼓樂器會被抬到村東頭,準備開始“放路燈”,家家戶戶門前陸續點起火堆。以前火堆是用鋸末子和羊油攪拌在一起的,現在大多改成了玉米稈。時間一到,鼓樂聲驟起,隊伍分成四隊,一種樂器一條街,開始正式“放路燈”。熊熊火光里,村民們載歌載舞,婉轉起伏的小調彌漫著來自遠古的味道,人們用這樣傳統的方式,期盼新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放路燈”結束后,村民們手舉燈籠跟著秧歌隊一同到村東頭外,將燈籠和頭戴的“花山”燒掉。回村的路上,空氣里彌漫著火藥新燃的味道,偶爾還會有突然爆響的煙花在他們身后綻放,映紅村民們一張張滿是興奮與期待的笑臉。
那笑容淳樸堅定,仿佛澎湃著無盡的血脈與動力,將關于滿鄉年事的記憶,永遠傳遞。
遠處山頭的那片薄白也在這熱烈的新年中漸漸消逝了,“東山里”的風依稀有了泥土的味道。
遼寧年俗詞條之東部
祭灶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這天是遼東民間的祭灶日。以往,遼東滿族祭灶用的灶糖都是自家熬制,多用高粱米和大紅蘿卜熬糖。東山里人家熬的灶糖味美香甜,熬出來的糖塊,除用于祭灶王,糊灶神的嘴外,過年期間也可作待客之用。遼東祭灶多在晚間。
破五
正月初五這天要“趕五窮”,俗稱“破五”,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這一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備“隔年飯”
遼寧東部的特色年俗之一。為了讓辛苦了一年的自己在過年期間有比較充裕的休閑時光,可以去看戲、扭秧歌、串門兒,各家的主婦們往往在年前就會備好春節的一應主食與主菜,即備“隔年飯”。
春天就要來了。
嘮年嗑兒

崔德陽 84歲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平頂山鎮大琵琶村村民
我們小的時候年三十兒都要出去“接年”,拎著個燈籠在村里來回走,接喜福。那時候也扭秧歌放路燈,秧歌不是隨便進誰家院子的,要先有一個“跑報”的,進去先扭一圈,打個招呼,秧歌隊才能進院子。那時候家家門口掛燈籠,一般都是走馬燈,誰家要是掛個保險燈(一種帶燈罩的大型手提煤油燈),那可老讓人羨慕了。小孩兒過年喜歡玩“靰鞡滑子”,就是一塊木板鑲嵌兩根鐵絲,人站上去使勁一蹬就能滑走。二月二的時候會“撒灰堆”,就是用篩好的草木灰,從水井邊緣散撒一條灰線引導至水缸,叫作“領龍”,表示一年不愁水吃。
于志泉 27歲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平頂山鎮大琵琶村村民
我現在在浙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每年春節都會提前回家,幫父母準備年貨。春節是承載中國人深厚情感與無盡期盼的節日,對于在外求學的我們來說,更有著別樣的意義。
家鄉的年俗我都記得,每到除夕我們一家人圍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分享著這一年來各自的經歷,哪怕只是些日常瑣碎,卻都顯得無比珍貴。所以回家過春節是我一年最快樂的時刻,我在杭州學習,每年回家我都會帶一些當地的土特產,年年不重樣,父母辛勞一年,這也算是我的小小新年禮物吧。
本報記者 趙 雪 文并攝
責編:王永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