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花“繪”團圓

黃玉玲(右)與村民一起剪紙。

村民在年貨大集上扭起東北大秧歌。
年·事
在鐵嶺蓮花湖國家濕地公園旁,坐落著一個美麗寧靜的小村莊——鐵嶺市鐵嶺縣凡河鎮五角湖村,村名源自緊緊相依的一片水面。
臨近農歷乙巳蛇年,鄉土之間年味兒更加濃郁熱烈。大集上,商品琳瑯滿目;村莊里,花燈流光溢彩;鄰里間,笑聲此起彼伏。大家共同希冀新一年能“巳巳如意”,村里越來越美,錢包越來越鼓,日子越來越有“樂”。
壹
晨光里,炊煙裊裊升起。
當陽光灑滿每個角落,村民陸續出門開始一整天的忙碌,扎著紅頭巾、戴著棉手套的李紅嘴里哈著熱氣,匆忙朝家住村西的黃嬸家走去。
李紅口中的黃嬸叫黃玉玲,是鐵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承人。
“你咋才來?就差你了!”看到李紅,黃玉玲急忙推開門。屋里的音響正播著二人轉,大家在炕上嗑瓜子、嘮家常。“今年是蛇年,剪啥窗花好?”“都說‘巳巳如意’,咱們就剪蛇吧!”“還是先剪福字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話題轉到了剪紙上來。
一手捏紅紙,一手握剪刀,不大一會兒黃玉玲就剪出一個“福”字。
春節,是黃玉玲最忙的時候。把一張張充滿年味兒的剪紙帶給村民,她覺得既是對民俗的傳承,也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黃玉玲的剪紙技藝源自母親,這種傳承無須拜師,更多的是當地百姓的生活方式的傳承。
她還記得,過去一進臘月,母親就手拿剪刀坐在熱乎的炕頭上,創作千姿百態的作品——喜鵲登梅活靈活現、戲曲人物惟妙惟肖、福字生肖千姿百態、喜字燈籠紅火熱鬧……
鐵嶺剪紙歷史悠久,一刀一剪都有講究,尤其是節令習俗的元素最具鐵嶺剪紙地方特色。
“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掃塵土……”剪刀在大家手里上下翻飛,濃濃的年味兒躍然紙上。
“今年是蛇年,我給大家剪個蛇盤兔,有輩輩富和必定富的美好寓意。”黃玉玲一邊說著,一邊著手開始剪“蛇盤兔”,送上她對村民未來生活的美好祝福,給春節增添了滿滿的儀式感。
貳
臘月二十三,隨著歡快的鑼鼓聲,五角湖村年貨大集正式啟動。
從水果蔬菜到干果香料,從牛羊豬肉到雞鴨魚蟹,從生活日用品到五金雜貨,商販們熱情攬客,游客們目不暇接。
只聽見“砰”一聲,一鍋爆米花新鮮出爐了,濃濃的玉米香彌漫在空氣中。不遠處的舞臺上,村民表演的節目高潮迭起,來自省內外的上千名游客挨挨擠擠,村民站上了板凳,孩子被扛上肩膀,臺上忙表演,臺下都在樂。
村民董保凱是年貨大集的常客,與去年一樣,售賣自家種植的“凡河”大米。
“凡河是魚米之鄉,在這里,家家戶戶種水稻。現在湖面保護起來了,游客越來越多,我們種糧積極性更高了。”董保凱說。
董保凱是當地種糧大戶,靠著機械化和現代化的手段,他家種植的水稻面積達300多畝。為保護生態環境,他還主動響應鎮里的號召,一多半兒的稻田里都養殖稻田蟹。“俺們這里天藍、水清,所以外地游客是越來越多,大米和螃蟹都不愁賣。今年,我打算把剩下的稻田都養上螃蟹。”董保凱說。
大集上最驚心動魄的要數殺年豬,一頭被摁在長條凳上的大肥豬用麻繩捆著四條腿,周圍被省內外游客擠得滿滿當當。
五角湖村黨支部書記李樹臣說:“在鐵嶺的年俗里,到臘月二十六就要殺年豬,家家戶戶燉酸菜、灌血腸、煮白肉,宴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這時候長輩會先舉起酒杯,表達對小輩在新一年的期待和祝福,在大家共同舉杯慶祝后就能大口吃殺豬菜了。”
說話之間,鑼鼓聲由遠及近,東北農村大秧歌扭起來了。黃玉玲和李紅也加入隊伍,跟著大家伙兒甩開膀子扭起來,時不時地舞動起手中鮮艷的紅綢子,大家紛紛跟著鼓掌、叫好。
叁
臨近中午,沒等到扭完秧歌,李紅就匆匆向家里趕去。
“剛才家里來電話,說沈陽的客人下午就到,我得趕緊回家跟老伴兒忙活去啦!”李紅邊走邊說。
順著一座古色牌坊指引,“福臨院”三個字映入眼簾,這里既是李紅的家,也是她經營的民宿。走進民宿之內,既有景觀松樹,也有微觀濕地景觀,每一處景致都盡顯田園風光,是舉辦小型聚會的絕佳場所,游客中不乏來自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的年輕人。
“在俺們五角湖村,春節必須吃餃子。”李紅頗為自豪地說,游客最愛吃她家的餃子,秘訣就在于她親手腌制的“臘八蒜”。
鐵嶺過年時候的很多習俗,都是我國最傳統和普遍的,每年新春佳節來臨之際人們都會有條不紊地忙活。“這里的老話兒說,過了臘八就是年。”李紅說,臘八當天,家家戶戶都會腌“臘八蒜”,醋要用地道的當地產的原汁清醋,大蒜更是只用鐵嶺開原產的獨頭紫皮大蒜,“要不見光放到年三十兒,就能得到好似翡翠的綠色蒜,就著餃子吃是既開胃又解膩。”
剛和完面,李紅又走進客房,開始馬不停蹄地掃起房間。“二十三,祭灶神,每家每戶都要大掃除。”李紅忙活著,小外孫也拿著抹布的一角,跟著姥姥有模有樣地在窗戶上劃拉。
駐村“第一書記”叢彥坤說,村里有這樣的民宿12家,全年接待游客數量近萬人次。親子游、田耕游、垂釣游……根據游客的需求,村里還不斷推陳出新,吸引城里人下鄉。
一邊打掃房間,李紅一邊小聲嘀咕,盤算著年夜飯。年夜飯必須有魚,寓意“年年有余”,而且還要有豬蹄或雞爪,寓意“有撓頭兒”。吃完年夜飯,小孩們就會嚷著放鞭炮,青年會跟長輩說說過去一年的種種際遇。大家邊吃邊喝邊聊,共同迎接春節晚會開始,隨后大人們就會繼續忙活包餃子,等待新年鐘聲敲響。
這時,大黃狗在不停狂吠,撒著歡兒拼命地往外跑,四蹄飛揚卷起一路落雪。原來,是閨女提著年貨,一路風塵從哈爾濱回來過年了。在家人的簇擁下,全家人說著,笑著,在雪地里嬉鬧著……
遼寧年俗詞條之北部
年畫
過年與往日不同,為圖喜慶吉利,家家戶戶張貼年畫,如“年年有余”“堆金積玉”“富貴滿門”等,寄托了人們對新年的祝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臘八粥
在鐵嶺,臘八不但是時間節點,更是承載著年俗和人們對新年的期盼。在那一天,人們通常會用糯米、紅棗等食材制作臘八粥,把諸多美好期盼和祝福“盛”在甜滋滋的臘八粥里,為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帶來一份溫暖。
磨豆腐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這是源自我國古代的重要年俗,當年其主要目的是為儲備食材以備春節期間食用。如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鐵嶺人依舊保持著這個傳統,因為“腐”與“富”諧音,磨豆腐更多代表著人們希望來年過得“富富余余”的美好愿望。
嘮年嗑兒

董嬌陽 30歲
鐵嶺市鐵嶺縣凡河鎮五角湖村返鄉創業大學生
對于愛吃會做的鐵嶺人來說,春節必定是一場舌尖上的盛宴。
以前,老家旁邊經常有人捕魚,等大人們把網拉上岸就會有十多斤的大魚一躍而起。回到家里,奶奶會把大魚燉出奶白色的魚湯,而手指粗細的小魚就會裹上面糊炸得金黃酥脆,我和弟弟經常吃得滿嘴流油。
現在,我和爸爸忙活生意,白天在育苗棚和大米加工廠里忙,晚上又要寫本子、研究第二天發哪些視頻。今年春節,在南京的弟弟也要回來,我們準備給老人一個驚喜——拍一張全家福。
董保凱 57歲
鐵嶺市鐵嶺縣凡河鎮五角湖村村民
一年當中,就數正月最熱鬧,從正月初一到十五這半個月,人們走親戚、逛廟會、賞花燈、扭秧歌,別提多熱鬧了。
初一那天必須早起、搶放鞭炮,我們叫“開門炮仗”。全家吃完餃子后,晚輩要向長輩“拜年”或“磕頭”,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然后,要從頭到腳打扮一新,到親戚家和左鄰右舍去拜年,拜年務必要在上午。
本報記者 田 勇 文并攝
責編:王永
審核:徐曉敬
1、北國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北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北國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國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北國網書面授權。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北國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國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